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

各朝代、民族軍事戰力五

回紇
■■自東突厥汗國衰亡後,回紇雄據塞北,為北亞強權,當時唐帝國內部爆發安史之亂,中央軍力不足,唐政府向回紇借兵,回紇騎兵騎術精良,能征貫戰,且回紇領域出產良馬,因之回紇騎兵縱貫東北亞,為唐平定叛亂,收復首都,頗具戰功。
■■唐帝國對回紇以和親政策攏絡,並予以回紇各種優待和報酬,其目的是要對付吐蕃,吐蕃對唐政府欺凌侮蔑,唐軍又不敵吐蕃的侵擾,遂與回紇聯手夾擊吐蕃,吐蕃受到回紇的牽制,對唐的威脅漸小。
■■回紇汗國強盛百餘年,受到另一部族黠戛斯的攻擊,兩部族交戰二十餘年,回紇逐漸失利,西元八四○年,黠戛斯攻滅回紇,回紇部眾逃散,殘餘部落在中亞建立畏兀兒國,宋時稱高昌國,後為蒙古人所滅,現今的維吾爾人,就是回紇的後裔。


沙陀突厥
■■沙陀部落是西突厥的別種,唐帝國初期居住於新疆巴里坤湖一帶,因其居住地帶有大片沙漠,所以稱其為沙陀突厥。
■■沙陀部落在西突厥亡後,歸附唐帝國,唐政府將其部眾遷往寧夏一帶,沙陀人驍勇善戰,曾攻擊回紇的王庭,吐蕃對其也敬畏之。唐帝國晚期,民變軍領袖黃巢攻陷苜都長安,唐政府命沙陀首領李克用率其部族兵助戰,沙陀軍血戰數年才平息大亂,唐政府封李克用為晉王,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在五代十國之時,於西元九二三年滅後梁,建立沙陀人之後唐帝國。


吐蕃王國
■■吐蕃是藏族在青康藏高原建立的遊牧政權,吐蕃原本部落林立,後由雅隆農業部落為首,與各部落聯盟組成聯盟政府,到吐蕃王松讚崗普定都於拉薩,建立政治體制、法律、軍制、文字,形成以王室為主的奴隸主專制政體。
■■棄宗弄讚擁雄兵二十萬,向東侵略,破吐谷渾、黨項等族,唐師討之,敗吐蕃軍,吐蕃求和,唐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,吐蕃暫停侵略。西元六七○年,吐蕃發兵擊吐谷渾和羌族之地,拓地萬里,唐派重兵駐守西北,皆難以阻止吐蕃的入寇,大將薛仁貴、李敬玄兩度出擊幾乎都是全軍覆沒,唐帝國的西北邊陲,遭到沉重的壓力。
■■唐朝中期以後,吐蕃無歲不寇,唐的邊彊重鎮幾為吐蕃所得,吐蕃用兵兇殘,且絕不信守承諾,唐宰相渾瑊與吐蕃談判時,吐蕃伏兵四起,渾瑊是大將出身,奪得一匹沒有上口勒的馬逃出,唐的軍民數千人受到殘酷的虐待,然後吐蕃攻下隴州,把全城居民集中,屠殺老弱,不殺的全部挖眼斷手,驅逐數萬人西行,全部販賣為奴。吐蕃殘殺好戰,又大肆佔領唐國的土地。
■■吐蕃的蠻悍在西元七九一年受到回紇部落的重挫,在靈州予以痛擊,唐政府與南詔合兵共擊吐蕃,俘虜十餘萬吐蕃軍,吐蕃境內的漢人也乘吐蕃內亂時叛變,吐蕃部落分裂,勢力大衰,吐蕃王國逐漸瓦解。


五代十國
■■唐朝末年,朱全忠纂位建立後梁帝國,這時各地藩鎮紛紛割地稱王,形成五代十國的混亂局勢,這時期的兵制大都是軍政合一的,中央政府到地方首長幾以武人擔任,各節度使擁有軍權,動輒叛變、倒戈,因之七十年間,中國北方出現了梁、唐、晉、漢、周五個朝代。
■■五代各朝的節度使延續唐末藩鎮之制,節度使轄區內的人民皆為兵,節度使從軍隊中抽調精壯者為衛隊,叫作「牙兵」,而其將校則是節度使的「假子」或「養子」,共組成一個軍政合一的善戰團體,為節度使奪權征伐的資本。
■■後唐、後晉和後漢皆為沙陀部族建立的朝代,沙陀人是西突厥的一支,唐末居於寧夏一帶,後來助唐討平龐勛、黃巢之亂,唐政府於是封其首領李國昌大同節度使之職,沙陀人驍勇善戰,在李存勛的領導下,滅後梁,開創沙陀王朝,然而沙陀人畢竟人數不多,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,逐漸喪失武裝力量的主導權。
■■五代各朝的中央禁軍驕縱自恃,難以控制,且素質良莠不齊,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加以整飭,斥去羸弱,並招募全國壯丁為兵,所以後周中央軍力冠於當時各國,等到趙匡胤纂周自立北宋,就已具有雄厚的軍事統一基礎。


契丹 遼帝國
■■契丹是東北亞的遊牧民遊,在元魏時已有歷史記載,唐時,契丹曾臣屬於東突厥,也降服於唐朝,但不時叛亂侵擾邊彊,唐屢次征討,互有勝負,到了玄宗時,邊將安祿山以予契丹重創,契丹勢力大衰。
■■唐末,契丹經過長期休養生期,族眾復盛,族內部落林立,其中有八部最強,八部共推一人為主,統領諸部,稱「八部大人」,當時迭刺部長耶律阿保機尤有才略,統一諸部落,並任用漢人韓延徽建築城郭,設置百官,建立半漢化的國家-遼帝國,脫離遊牧民族的獵奪營生的方式,卻仍維持其游牧民族剽悍嗜戰的特性,故能北滅渤海國,南侵中原華北,大拓土地。
■■契丹的部族兵是全民皆兵式,凡男丁年十五以上,五十以下皆隸兵籍,其軍事組織相當簡單,符合契丹人的樸實個性,在其境內,漢人從事農業,提供物資支援,因之遼軍的動員性高,糧食、馬匹充足,騎兵的衝殺力極強且戰法靈活,因而鼎立東北亞百餘年。
■■北宋國防軍以禁軍為主力,作戰時需大量物資運輸補給,宋太宗攻遼時,遼軍將國防線往後移,讓宋軍主力深入,遼再予以痛擊,甚至切斷宋軍的補給線,宋軍兩次北伐皆遭慘敗,而遼也無力吞併北宋,兩方的衝突持續百餘年。
■■遼國末年,內政紊亂,軍隊久不訓練,亦無紀律,戰力薄弱,東北女真族起兵叛遼,遼軍在戰敗無罪,戰勝無功的情勢下,女真軍每戰皆勝,北宋政府判定遼軍貧弱,於是聯金攻遼,卻屢遭大敗。金滅遼後,遼大將耶律大石收集精兵數萬,向西逃亡,沿途奮戰,大敗西域諸國聯軍,在西域建立西遼國,為西域最大的帝國,十三世紀時為西域大國花刺子模和乃蠻王子屈出律瓜分而亡。


黨項 西夏帝國
■■黨項是西羌的別支,七世紀時,黨項散居於今青海省東南部、四川西部,以遊牧為主,唐帝國建立後,黨項酋長拓跋赤辭率領族人歸順唐,唐太宗李世民賜皇家姓氏李,命他們定居於河南以南。
■■到十世紀時,北宋帝國建立後,其首領李繼捧歸順,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願歸順,率族人逃往內蒙古南部一帶,北宋發軍討之,李繼遷被迫投降遼帝國,遼封李繼遷為大夏國王,並挾遼軍之勢,侵寇邊境。
■■李繼遷也曾歸順北宋,但是歸而復叛,奪取北宋的土地為根據地。西元一○○三年,李德明繼位,向西拓地,攻取回紇甘州、河州之地,修築城堡,鞏固邊防,依山河之險立國,其後,李德明去世,李元昊繼位,李元昊雄毅大略,大拓土地,並建立半漢化的國家組織,國勢益強。西元一○三八年,李元昊稱帝,建國號大夏,因位居中國西北方,歷史上稱西夏。
■■西夏以鐵騎為軍隊主力,軍士綁鐵鍊於馬身,即使作戰身亡仍不會墜馬,加上馬與軍士皆覆上厚重鐵甲,因之在曠野作戰時衝殺力極強。西夏善用地形作戰,對北宋和遼作戰,多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,待敵軍補給和作戰線縱深過長不能整合攻擊時,重擊其主力,甚至決黃河水淹敵軍,此一策略甚為成功,只是遇到作戰力更為高明的蒙古軍就相形見絀,為蒙古所滅。
■■北宋對西夏的據地稱王不能忍受,下令凡是擒殺李元昊之人,即封予定難軍節度使,西夏反應強烈,竭立侵略北宋,屢次大敗北宋邊防軍,在好水川之後,北宋軍全軍覆沒。然而西夏國力也不足支持長久對抗,就求和停戰,北宋封其為西夏國王,並予以大批歲賜,西夏表面上是北宋的臣屬,其實與北宋仍是對抗之勢,北宋帝國曾數度以大軍團方式攻擊西夏,幾乎每次都遭到慘重的損失,其至死傷達二十多萬,而西夏也無力對北宋致命的打擊,以戰養戰迫使北宋兵疲財盡。
■■西夏對宋和遼玩弄兩面手法,利用遼牽制北宋,對遼又並不恭順,國力疲貪時,又向北宋稱臣求和,和議一過,又啟戰端。西夏面對北宋的重兵攻擊,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,使北宋大軍毫無所獲,再大舉反攻,大敗宋軍,戰略運用得宜。西夏對北宋、遼的攻擊,都予以有效的反擊而屹立不搖,蒙古人侵略西夏也無法一戰而亡其國,成吉思汗五攻西夏,西夏全民皆兵,慘烈對抗才於西元一二二七年亡國。


女真 金帝國
■■女真發源於東北松花江上游,屬於通古斯族,是一草原游牧民族,臣屬於遼國控制之下,女真人以勇悍好戰名聞東北亞,遼人曾傳說:「女真不滿萬,滿萬不可制!」。
■■遼國末年,國事靡爛,西元一一一四年,女真完顏部酋長阿骨打從寧江州起兵叛遼,建國號大金,十餘年間,滅亡遼國,南進中原,摧毀北宋,成為亞洲的雄主。
■■女真人出身苦寒的東北,其戰士皆在嚴酷的環境下鍛鍊出強健的體魄,女真人一遇戰事,即纏鬥不休,其強弓鐵騎和酷戰的特性,東亞諸民族無一是其敵手,金初大將兀朮帶領的「拐子馬」和「鐵浮圖」在華北大平原上衝鋒陷陣,所向披靡,配合其閃電戰術,有效打擊和消滅對手主力,兵鋒之銳為人類歷史首創,直到江南水域,不利騎兵奔馳,才緩其攻勢。
■■金國的傳統兵制是以「猛安」和「謀克」為基礎,每五十戶到三百戶編成一謀克,八至十個謀克構成一個猛安,其上還有元帥、萬戶和都統等。金人佔領華北後,以猛安、謀克統領漢人,充實國防動員力,一遇戰事則可隨時徵兵參戰,具有高度的動員能力,而且金人亦仿製南宋的火器,用之於戰場,攻城掠地更具威力。
■■金國因進駐中原,漢化較深,立國百餘年後,女真部族戰鬥特性逐漸消失,當蒙古雄據北亞時,女真已非敵手,更由於統治政策失當,猛安、謀克與華北漢人的關係惡劣,在遇有戰爭時,無法動員漢人為作戰的後勤支援,金國末年,曾組織「忠孝軍」,以最精銳的部隊和整齊的器械企圖阻止蒙古人南下,雖然忠孝軍曾有四百騎擊敗蒙古八千騎的紀錄,然而女真人的機動性和戰力的衰弱,都無法抵擋蒙古鐵騎的前進。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網誌管理員已經移除這則留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