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紇
■■自東突厥汗國衰亡後,回紇雄據塞北,為北亞強權,當時唐帝國內部爆發安史之亂,中央軍力不足,唐政府向回紇借兵,回紇騎兵騎術精良,能征貫戰,且回紇領域出產良馬,因之回紇騎兵縱貫東北亞,為唐平定叛亂,收復首都,頗具戰功。
■■唐帝國對回紇以和親政策攏絡,並予以回紇各種優待和報酬,其目的是要對付吐蕃,吐蕃對唐政府欺凌侮蔑,唐軍又不敵吐蕃的侵擾,遂與回紇聯手夾擊吐蕃,吐蕃受到回紇的牽制,對唐的威脅漸小。
■■回紇汗國強盛百餘年,受到另一部族黠戛斯的攻擊,兩部族交戰二十餘年,回紇逐漸失利,西元八四○年,黠戛斯攻滅回紇,回紇部眾逃散,殘餘部落在中亞建立畏兀兒國,宋時稱高昌國,後為蒙古人所滅,現今的維吾爾人,就是回紇的後裔。
沙陀突厥
■■沙陀部落是西突厥的別種,唐帝國初期居住於新疆巴里坤湖一帶,因其居住地帶有大片沙漠,所以稱其為沙陀突厥。
■■沙陀部落在西突厥亡後,歸附唐帝國,唐政府將其部眾遷往寧夏一帶,沙陀人驍勇善戰,曾攻擊回紇的王庭,吐蕃對其也敬畏之。唐帝國晚期,民變軍領袖黃巢攻陷苜都長安,唐政府命沙陀首領李克用率其部族兵助戰,沙陀軍血戰數年才平息大亂,唐政府封李克用為晉王,李克用之子李存勛在五代十國之時,於西元九二三年滅後梁,建立沙陀人之後唐帝國。
吐蕃王國
■■吐蕃是藏族在青康藏高原建立的遊牧政權,吐蕃原本部落林立,後由雅隆農業部落為首,與各部落聯盟組成聯盟政府,到吐蕃王松讚崗普定都於拉薩,建立政治體制、法律、軍制、文字,形成以王室為主的奴隸主專制政體。
■■棄宗弄讚擁雄兵二十萬,向東侵略,破吐谷渾、黨項等族,唐師討之,敗吐蕃軍,吐蕃求和,唐以文成公主下嫁吐蕃,吐蕃暫停侵略。西元六七○年,吐蕃發兵擊吐谷渾和羌族之地,拓地萬里,唐派重兵駐守西北,皆難以阻止吐蕃的入寇,大將薛仁貴、李敬玄兩度出擊幾乎都是全軍覆沒,唐帝國的西北邊陲,遭到沉重的壓力。
■■唐朝中期以後,吐蕃無歲不寇,唐的邊彊重鎮幾為吐蕃所得,吐蕃用兵兇殘,且絕不信守承諾,唐宰相渾瑊與吐蕃談判時,吐蕃伏兵四起,渾瑊是大將出身,奪得一匹沒有上口勒的馬逃出,唐的軍民數千人受到殘酷的虐待,然後吐蕃攻下隴州,把全城居民集中,屠殺老弱,不殺的全部挖眼斷手,驅逐數萬人西行,全部販賣為奴。吐蕃殘殺好戰,又大肆佔領唐國的土地。
■■吐蕃的蠻悍在西元七九一年受到回紇部落的重挫,在靈州予以痛擊,唐政府與南詔合兵共擊吐蕃,俘虜十餘萬吐蕃軍,吐蕃境內的漢人也乘吐蕃內亂時叛變,吐蕃部落分裂,勢力大衰,吐蕃王國逐漸瓦解。
五代十國
■■唐朝末年,朱全忠纂位建立後梁帝國,這時各地藩鎮紛紛割地稱王,形成五代十國的混亂局勢,這時期的兵制大都是軍政合一的,中央政府到地方首長幾以武人擔任,各節度使擁有軍權,動輒叛變、倒戈,因之七十年間,中國北方出現了梁、唐、晉、漢、周五個朝代。
■■五代各朝的節度使延續唐末藩鎮之制,節度使轄區內的人民皆為兵,節度使從軍隊中抽調精壯者為衛隊,叫作「牙兵」,而其將校則是節度使的「假子」或「養子」,共組成一個軍政合一的善戰團體,為節度使奪權征伐的資本。
■■後唐、後晉和後漢皆為沙陀部族建立的朝代,沙陀人是西突厥的一支,唐末居於寧夏一帶,後來助唐討平龐勛、黃巢之亂,唐政府於是封其首領李國昌大同節度使之職,沙陀人驍勇善戰,在李存勛的領導下,滅後梁,開創沙陀王朝,然而沙陀人畢竟人數不多,且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,逐漸喪失武裝力量的主導權。
■■五代各朝的中央禁軍驕縱自恃,難以控制,且素質良莠不齊,直到後周世宗時才加以整飭,斥去羸弱,並招募全國壯丁為兵,所以後周中央軍力冠於當時各國,等到趙匡胤纂周自立北宋,就已具有雄厚的軍事統一基礎。
契丹 遼帝國
■■契丹是東北亞的遊牧民遊,在元魏時已有歷史記載,唐時,契丹曾臣屬於東突厥,也降服於唐朝,但不時叛亂侵擾邊彊,唐屢次征討,互有勝負,到了玄宗時,邊將安祿山以予契丹重創,契丹勢力大衰。
■■唐末,契丹經過長期休養生期,族眾復盛,族內部落林立,其中有八部最強,八部共推一人為主,統領諸部,稱「八部大人」,當時迭刺部長耶律阿保機尤有才略,統一諸部落,並任用漢人韓延徽建築城郭,設置百官,建立半漢化的國家-遼帝國,脫離遊牧民族的獵奪營生的方式,卻仍維持其游牧民族剽悍嗜戰的特性,故能北滅渤海國,南侵中原華北,大拓土地。
■■契丹的部族兵是全民皆兵式,凡男丁年十五以上,五十以下皆隸兵籍,其軍事組織相當簡單,符合契丹人的樸實個性,在其境內,漢人從事農業,提供物資支援,因之遼軍的動員性高,糧食、馬匹充足,騎兵的衝殺力極強且戰法靈活,因而鼎立東北亞百餘年。
■■北宋國防軍以禁軍為主力,作戰時需大量物資運輸補給,宋太宗攻遼時,遼軍將國防線往後移,讓宋軍主力深入,遼再予以痛擊,甚至切斷宋軍的補給線,宋軍兩次北伐皆遭慘敗,而遼也無力吞併北宋,兩方的衝突持續百餘年。
■■遼國末年,內政紊亂,軍隊久不訓練,亦無紀律,戰力薄弱,東北女真族起兵叛遼,遼軍在戰敗無罪,戰勝無功的情勢下,女真軍每戰皆勝,北宋政府判定遼軍貧弱,於是聯金攻遼,卻屢遭大敗。金滅遼後,遼大將耶律大石收集精兵數萬,向西逃亡,沿途奮戰,大敗西域諸國聯軍,在西域建立西遼國,為西域最大的帝國,十三世紀時為西域大國花刺子模和乃蠻王子屈出律瓜分而亡。
黨項 西夏帝國
■■黨項是西羌的別支,七世紀時,黨項散居於今青海省東南部、四川西部,以遊牧為主,唐帝國建立後,黨項酋長拓跋赤辭率領族人歸順唐,唐太宗李世民賜皇家姓氏李,命他們定居於河南以南。
■■到十世紀時,北宋帝國建立後,其首領李繼捧歸順,李繼捧族弟李繼遷不願歸順,率族人逃往內蒙古南部一帶,北宋發軍討之,李繼遷被迫投降遼帝國,遼封李繼遷為大夏國王,並挾遼軍之勢,侵寇邊境。
■■李繼遷也曾歸順北宋,但是歸而復叛,奪取北宋的土地為根據地。西元一○○三年,李德明繼位,向西拓地,攻取回紇甘州、河州之地,修築城堡,鞏固邊防,依山河之險立國,其後,李德明去世,李元昊繼位,李元昊雄毅大略,大拓土地,並建立半漢化的國家組織,國勢益強。西元一○三八年,李元昊稱帝,建國號大夏,因位居中國西北方,歷史上稱西夏。
■■西夏以鐵騎為軍隊主力,軍士綁鐵鍊於馬身,即使作戰身亡仍不會墜馬,加上馬與軍士皆覆上厚重鐵甲,因之在曠野作戰時衝殺力極強。西夏善用地形作戰,對北宋和遼作戰,多採取誘敵深入的策略,待敵軍補給和作戰線縱深過長不能整合攻擊時,重擊其主力,甚至決黃河水淹敵軍,此一策略甚為成功,只是遇到作戰力更為高明的蒙古軍就相形見絀,為蒙古所滅。
■■北宋對西夏的據地稱王不能忍受,下令凡是擒殺李元昊之人,即封予定難軍節度使,西夏反應強烈,竭立侵略北宋,屢次大敗北宋邊防軍,在好水川之後,北宋軍全軍覆沒。然而西夏國力也不足支持長久對抗,就求和停戰,北宋封其為西夏國王,並予以大批歲賜,西夏表面上是北宋的臣屬,其實與北宋仍是對抗之勢,北宋帝國曾數度以大軍團方式攻擊西夏,幾乎每次都遭到慘重的損失,其至死傷達二十多萬,而西夏也無力對北宋致命的打擊,以戰養戰迫使北宋兵疲財盡。
■■西夏對宋和遼玩弄兩面手法,利用遼牽制北宋,對遼又並不恭順,國力疲貪時,又向北宋稱臣求和,和議一過,又啟戰端。西夏面對北宋的重兵攻擊,採取堅壁清野的戰略,使北宋大軍毫無所獲,再大舉反攻,大敗宋軍,戰略運用得宜。西夏對北宋、遼的攻擊,都予以有效的反擊而屹立不搖,蒙古人侵略西夏也無法一戰而亡其國,成吉思汗五攻西夏,西夏全民皆兵,慘烈對抗才於西元一二二七年亡國。
女真 金帝國
■■女真發源於東北松花江上游,屬於通古斯族,是一草原游牧民族,臣屬於遼國控制之下,女真人以勇悍好戰名聞東北亞,遼人曾傳說:「女真不滿萬,滿萬不可制!」。
■■遼國末年,國事靡爛,西元一一一四年,女真完顏部酋長阿骨打從寧江州起兵叛遼,建國號大金,十餘年間,滅亡遼國,南進中原,摧毀北宋,成為亞洲的雄主。
■■女真人出身苦寒的東北,其戰士皆在嚴酷的環境下鍛鍊出強健的體魄,女真人一遇戰事,即纏鬥不休,其強弓鐵騎和酷戰的特性,東亞諸民族無一是其敵手,金初大將兀朮帶領的「拐子馬」和「鐵浮圖」在華北大平原上衝鋒陷陣,所向披靡,配合其閃電戰術,有效打擊和消滅對手主力,兵鋒之銳為人類歷史首創,直到江南水域,不利騎兵奔馳,才緩其攻勢。
■■金國的傳統兵制是以「猛安」和「謀克」為基礎,每五十戶到三百戶編成一謀克,八至十個謀克構成一個猛安,其上還有元帥、萬戶和都統等。金人佔領華北後,以猛安、謀克統領漢人,充實國防動員力,一遇戰事則可隨時徵兵參戰,具有高度的動員能力,而且金人亦仿製南宋的火器,用之於戰場,攻城掠地更具威力。
■■金國因進駐中原,漢化較深,立國百餘年後,女真部族戰鬥特性逐漸消失,當蒙古雄據北亞時,女真已非敵手,更由於統治政策失當,猛安、謀克與華北漢人的關係惡劣,在遇有戰爭時,無法動員漢人為作戰的後勤支援,金國末年,曾組織「忠孝軍」,以最精銳的部隊和整齊的器械企圖阻止蒙古人南下,雖然忠孝軍曾有四百騎擊敗蒙古八千騎的紀錄,然而女真人的機動性和戰力的衰弱,都無法抵擋蒙古鐵騎的前進。
2008年1月23日 星期三
各朝代、民族軍事戰力五
2008年1月15日 星期二
各朝代、民族軍事戰力四
南朝四代
■■南朝四代依據時間先後分別是:宋、齊、梁、陳四個帝國,其中以宋和梁較強,宋帝國是西晉北府軍將領劉裕所建,因此南宋擁有北府兵的驍勇之眾,劉裕之子劉義隆曾兩度北伐,但是戰略錯誤,對將領又不信任,以致屢遭大敗。梁是由蕭衍創建,蕭衍建國初期厚植國力,待府庫充實,器械完整,才命將北伐北魏,雖有獲勝,卻沒有取得土地,反而在北魏的反擊下,喪失大片土地,耗損軍民人口和國力,尤其是利用降將候景,不僅未得其利,還遭致大亂,梁帝國因而衰亡。
■■陳帝國是四代中的最後,也是最小最弱的一國,倚靠長江天險與北齊、北周兩帝國對抗,其後北周吞滅北齊,統一北方,陳帝國就面臨強鄰的重壓,到了楊堅纂北周建立隋帝國,隋帝國龐大而善戰的府兵,以五十一萬大軍一舉南下,陳軍稍作抵抗即敗亡,南朝四代結束。
柔然
■■西晉末年,五胡移居塞內,大漠南北地區由鐵勒部族佔領,鐵勒部眾林立,諸部落互不統屬,到了東晉中期,東胡一支的柔然部落興起,吞併鐵勒諸部落,成為北亞的霸主,並壓迫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元魏帝國,鮮卑拓跋氏入居中國不久,部族仍俱游牧民族的勇武秉賦,北魏大舉討伐,然而柔然人遊居不定、行蹤飄忽,元魏進討無功,戲稱柔然人像蟲一樣,所以柔然又被稱為茹茹和蠕蠕。
■■柔然常常入侵北魏邊境,北魏亦予以反擊,曾予以重創但是無法徹底消滅,於是在邊境設六個兵鎮,派重兵長期駐守,甚至修築長城禦敵,遏阻柔然的侵略與威脅。
■■柔然在六世紀中期分裂,實力大衰,由另一個遊牧民突厥人於西元五五五年攻滅,退出北亞歷史舞台,分裂為北柔然及南柔然兩部。
■■南柔然西遷中亞,後同當地一些嚈噠部落(今阿富汗及伊朗一帶)為逃避突厥人追殺進入歐洲,被稱為阿瓦爾人,佔領了中歐潘諾尼亞一帶。西元568年,巴顏可汗建立了阿瓦爾王國,後阿瓦爾人又攜同其統治下的斯拉夫人南下巴爾幹半島,經過三百年的同化,西元9世紀初,阿瓦爾王國被查理曼大帝擊潰,阿瓦爾人定居下來,成為現代匈牙利民族族源之一。
■■北柔然人逃至外興安嶺一帶,融入當地室韋民族,據說室韋人是蒙古人的祖先。
柔然騎兵圖
圖片來源請按此連結字
拓跋 元魏帝國
■■北方游牧民族自五朝亂華進入中原後,遊牧民族騎兵裝備的齊全,精緻的鐵鎧甲和利於馳騁的馬蹬,而騎兵所持的長柄刀,在衝鋒陷陣時,如虎添翼,銳不可擋。
■■北方在淝水戰後,前秦帝國瓦解,臣服於前秦的各胡族又紛紛獨立稱王,混戰十多年後,由北方的鮮卑拓跋氏統一,建立北魏帝國,鮮卑人原本就勇武善戰,其民族特性是以殺奪為能幹,以兇暴為英雄,是帝國的戰鬥主力,北元魏政府亦徵調其他胡族和胡化的漢人為兵,南攻南朝,北禦新興外族柔然,頗具戰功。北魏帝國對其他進入中原的游牧民族均解除武裝,命其改變生活方式,從事農耕,使其失去流動性,諸如匈奴民族被移居於黃河南岸,發給工具,強迫農耕,不從者予以屠殺。對人口眾多的漢族則採取安撫和攏絡的政策,使其效忠北魏帝國。
■■西元五世紀末,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展開全面的漢化運動,拓跋改姓元,將首都自平城(山西大同)遷往洛陽,改官制禁止胡服和胡語等,此一運動導致北魏帝國文化分裂,中原的鮮卑人逐漸文弱,而北方守邊的鮮卑人卻仍保持舊有習俗,帝國內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,不久後發生北邊六鎮的大叛亂,而北魏的內政亦起風暴,皇室因內鬥分裂,由高歡和宇文泰各擁立一主而分成東魏和西魏兩個國家。
■■西魏丞相宇文泰對兵制實施改革,創立「府兵制」,依照鮮卑原有的八部之制加以改組,在關中一帶招募鮮卑和胡化的漢人為兵,並免其勞役、賦稅,士兵另立軍籍,與民分開,專司戰鬥,練就一批勇於戰鬥的精銳之師,由八個柱國大將軍統帥全軍,仍具有部落兵制的形式。
■■北周武帝時,為了將軍隊國家化和加強中央集權,改府兵軍士為「侍官」,府兵的指揮權直轄於皇帝,武帝亦大量徵漢人為兵,於是北周軍事力量更為增強,擁有一個受過嚴格訓練和百戰歷練的戰鬥集團,所以能東滅北齊,更為隋朝建立統一中國的基礎。
圖片:遊牧民族騎兵裝備的齊全,精緻的鐵鎧甲和利於馳騁的馬蹬有利於平原上衝鋒陷陣
高麗
■■高麗,原稱高句驪,在東漢帝國後期和三國時代,常發兵寇擾邊境,曹魏帝國大將母丘儉曾予以重挫,到了元魏帝國時,高麗乘中國長期的分裂戰爭,大肆擴張勢力,擁有朝鮮半島北部及遼河、松花江流域一帶的廣大土地。
■■隋帝國建立後,高麗國王高元與東北另一民族靺鞨聯合入寇遼河以西之地,為隋軍所敗,隋文帝楊堅派軍征討,水、陸兩軍皆出,無功而返,然而高麗也不敢侵擾邊境。
■■隋帝國第二任皇帝楊廣命高麗王高元入朝覲見,高元不至,楊廣大怒,下令東征,高麗早有準備,沿遼河一帶佈防,隋帝國集兵一百一十二萬,後勤支援兩百多萬人,分左右各十二軍並進,西元六一二年,大軍渡過遼河,隋軍繼圍遼東城,隋軍猛烈攻城,高麗軍堅強抗拒,隨軍久攻不下,楊廣又親自指揮,以致將領不敢作主,乘勢進攻,喪失破城良機,此時,隋的水師在朝鮮半島登陸成功,進軍至平壤六十公里處,卻沒有與陸軍相策應夾攻,遇到高麗的伏兵,大敗逃回,另一支三十五萬的陸軍由宇文述率領,越過鴨綠江,進迫平壤,高麗軍詐降,隋軍遠來疲困,宇文述只好許和退兵,適逢秋雨來臨,大軍不能久駐,隋軍開始撤退,高麗軍追擊,隋軍崩潰、逃散,九軍盡失,喪失軍資器械數以萬計。
■■西元六一三年,楊廣再度親征高麗,楊廣親率大軍攻遼東城,宇文述分兵進擊平壤,隋軍用飛梯、地道環攻,兩軍短兵相接,相持二十餘日,傷亡慘重,此時,隋帝國內部發生巨變,在黎陽督軍糧秣的楊玄感叛變,兵部侍郎斛斯政投奔高麗,隋軍實力為高麗得知,楊廣放棄攻城,秘密退兵,軍資器械,完全丟棄,堆積如山。
■■第二年,楊廣三度征高麗,此時,隋帝國民變四起,動員力大損,陸軍並未積極東進,只有水師進迫平壤,高麗王高元請求投降,並送回斛斯政,隋軍撤退,這次東征草草結束。
■■高麗是一漢化頗深的國家,對隋帝國的攻擊早有準備,長期修築各項防禦設施,再加以戰術運利靈活,以致隋軍屢攻不下,而且東北的雨季和冬寒使隋帝國龐大的軍力,在後勤補給上發生困難,而且隋帝國的重兵大都集於關中,離主戰場有數千里之遙,長途行軍,兵困馬疲,所以隋帝國三度動員全國力量卻不能一舉征服高麗,反而損傷帝國國力。
突厥
■■突厥應是匈奴的別支,或是有匈奴人的血統。西元五世紀,突厥人服屬於北涼匈奴沮渠氏的勢力下,其後北涼被鮮卑拓跋氏滅亡,突厥人投靠北方大國柔然汗國。西元五四六年,北方另一民族鐵勒為突厥所降,突厥實力大增,脫離柔然獨立,西元五五五年,突厥滅柔然和鄰近諸部落,一躍為塞北第一強權,中原的北齊、北周對突厥均極力討好。
■■突厥民族勇武好戰,亦擅長製作鐵器,因之器械武具精良,加上善於馬術又能運用簡單的文字符號,有動員大型作戰的能力,可是組織制度卻相當原始,大可汗下統有若干小可汗,小可汗只是名義上服從大可汗,各自分邦自治,並沒有良好的中央體制,所以隋朝時,突厥中了離間計,分為東突厥與西突厥,東突厥強盛時有百萬之眾,時常掠擾中原,一直到了唐朝,才為李靖奇兵大破之,東突厥汗國亡,雖然仍有殘餘的部落繼立,但已不能構成大患,而西突厥也衰亡,突厥民族為回紇部落吞併,退出北亞歷史的重心。
突厥人的回身反射圖
圖片來源請按此連結字
中世紀的突厥騎兵舞
圖片來源靖按此連結字
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
各朝代、民族軍事戰力三
烏桓
■■烏桓是東胡的別種,東胡在秦漢之際,與匈奴、月支並為北亞草原上的強悍部落,其後,匈奴冒頓單于堀起,匈奴擊破東胡,東胡殘餘的部落退保烏桓山,因此稱其為烏桓,臣服於匈奴。
■■西漢武帝時擊敗匈奴,烏桓投降西漢,西漢政府就遷烏桓部落於遼東、上谷、右北平、漁陽等塞外,設烏桓校尉統領,監視匈奴動向。東漢初期,烏桓因居住於邊塞一帶,入侵東漢境內,騎兵快馬一日可至邊境,時常縱兵大掠,邊境為之殘破不堪,東漢派大軍征討,烏桓遠遁沙漠躲避攻擊,致使東漢軍無功而返。其後,東漢對烏桓採懷柔政策,賞賜大量財寶予烏桓,烏桓遂聽命東漢政府的指揮,攻擊南匈奴等部族,為東漢帝國重要的外族兵團之一。
■■東漢末年,烏桓盤據於今遼寧、熱河一帶,與袁紹結盟,曹操破袁紹後,進兵追擊烏桓於柳城,大破其眾,曹操遷烏桓一萬餘部於中原,烏桓漸受中原漢人的影響,改游牧為農業耕種,曹操也對烏桓騎兵施以軍事訓練,於是烏桓騎兵遠近馳名,為歷史學家記上一筆,而且是曹操軍隊的精銳部隊之一,用之於平原衝殺極具威力。
三國兵爭
■■東漢後期,由於軍閥的割據稱雄,相互交戰不已,再加上北方胡族的南侵,致使人民被迫遷移或附豪強之下,被迫遷移的流民往往成為各割據勢利的戰利品,而依附世族豪強之下的流民,成為他們的「部曲」,世族豪強為求自保,就結壘屯聚,建立塢堡,勢力強者可割地稱雄,獨霸一方,兵役制度成為世襲,出現了「世兵制」,也就是父子世代為兵,這個制度一直沿襲到隋朝才停止。
■■三國時代形成後,曹魏專注於對蜀漢和東吳的攻守征伐,對北方胡族只予以安頓或監護,胡族也逐漸向中原滲透發展,曹操將匈奴分為五部,設置匈奴都護府管理,徵發并州匈奴為兵,亦曾大破烏桓部落,精選族內部眾,予以訓練,於是烏桓名騎,震動天下。蜀漢因人口稀少,曾遷徙氐人於其境內,諸葛亮的精銳之軍中夾有羌人和氐人。蜀漢皇帝劉備是東漢皇室的遠親,以興復漢室為號召,討伐曹魏帝國,這個政策由諸葛亮執行,諸葛亮曾六次北伐,由於蜀漢國力不足,再加上大軍出征須翻場過叢山峻嶺,以致後勤供應困難,而且曹魏的統帥曹真和司馬懿亦是傑出的將領,成功地阻止蜀漢軍的北上,諸葛亮改採屯田政策,就地補養軍隊,他卻因積勞成疾逝世,蜀漢也只能維持現況,難有作為。
西晉帝國
■■晉武帝司馬炎篡曹魏帝國,建立晉朝後,他鑒於曹魏的皇室宗族力量單薄,以致於權臣得勢,因此他立意扶持王室的宗室力量,就大肆分封司馬氏為王,給予諸王兵權和官吏任用權。西晉統一中國後,武帝更撤除原有的州郡武力,於是州郡武力太衰,地方武力以諸王國為重心,在西晉王室內政不穩時,諸王國為爭權奪位,爆發了「八王之亂」。
■■三國時代從塞外移入中國邊境的各胡族,在西晉時,更向內地擴展,八王之亂爆發後,胡族的匈奴、鮮卑、氐、羯和羌族等紛紛叛亂,據地為王,驍勇善戰的胡族,西晉暮氣沈沈的政府軍和忙於內戰的諸王兵絕非敵手,西晉就在胡族的攻佔下亡國。
氐 前秦帝國
■■氐族自周王朝以來,散居於甘肅南部、四川西北和陜西南一帶,氐族部落林立,以畜牧或農業為生,很少與漢人發生衝突。三國時代,諸葛亮曾遷徒武都氐於四川,充實蜀漢的人口和國力。
■■西晉末年,氐族李氏乘五胡亂華之際,在四川、雲貴一帶據地稱王,國號成,不久又改號為漢,其後為桓溫所滅。另一支氐族由符氏領導,五胡亂華時,氐族符健乘亂率部眾進佔關中,攻下長安,西元三五一年,符健自稱天王大單于,建國號大秦,歷史稱之為前秦。
■■前秦建國後,桓溫伐之,為符健所敗,氐族在中原的勢力穩固,加之氐族在大紛亂時期部落集中且少參與戰事,組織嚴密,因而保全實力。
■■其後符堅繼位,勤於治事,任用政治家王猛為宰相,於是國勢驟強,前秦軍強馬壯,滅前燕、前涼、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代王國,統一北方,另派大將呂光遠征西域,成為當時中國北方最強大的帝國。
■■氐族在五胡中的人數居於劣勢,符堅統一北方後,又將居於關中的氐民族分批出鎮各地,另遷徒鮮卑部眾於關中,於是氐族勢力分散,符堅對異族寬大處理,既不拆散或解除各部族的武裝,也不強迫各部族改變其生活方式,於是各部族仍維持固有的軍事動員力,埋下日後氐族瓦解的危機。
■■符堅立志混一四海,於是積極準備南侵,平滅東晉,西元三八三年,前秦動員步兵六十萬,騎兵二十七萬南下,在淝水被東晉北府兵擊敗,前秦境內的各族乘氐族散亂之際,紛紛獨立,前秦帝國瓦解,為西秦王國滅亡。
東晉帝國
■■西晉亡後,北方陷於混戰,瑯琊王司馬睿受到世家大族的擁戴即位為帝,成立東晉帝國,但世族只求保其家族尊榮,專力發展本身的勢力,擁有私人的軍隊和龐大的部曲,對皇室並不效忠,當時荊州為全國軍力集中地,世族一旦取得荊州的統治權,就會以此地作為內征外討的資源,諸如王敦的叛變和桓溫的北伐,皆對東晉政權造威脅,再加上北方世族率流民進入江南一帶,以統治者自居,與江南土著世族隔閡極深,屢次發生衝突,更削弱東晉中央政權的實力。
■■東晉孝武帝即位後,為加強中央政府軍力,他任命謝玄招募江北(長江以此,淮水以南)一帶人民為兵,江北之地原本就民風強悍,經過數年軍事訓練後,成為精銳勁旅,稱為北府兵。西元三八三年,北方前秦帝國符堅統軍近百萬南征,準備統一中國,謝玄率領大將劉牢之等大破前秦軍於淝水,淝水之戰在南方以絕對劣勢的兵力下獲勝,是世界軍事史的奇蹟之一,北府兵因之而名耀青史。
■■淝水戰後,東晉的軍力以北府兵為主,北府兵的將帥長期掌握軍權,即可操控東晉政權的安危,東晉晚年,北府大將劉裕平盧循之亂、討滅割據蜀地的譙縱,建功立業,其後又發動兩次氣吞萬里如虎的伐,滅南燕、後秦,第二次北伐雖成功,但劉裕部署在關中的大軍內鬨,又被匈奴人所建的夏王國攻擊,全軍覆沒,劉裕喪失百戰精銳,仍篡東晉自立,建國號為宋,開啟了南朝宋、齊、梁、陳的南方四個王朝。
2008年1月3日 星期四
各朝代、民族軍事戰力二
西楚強兵
■■秦帝國末年,民變四起,秦二世皇帝胡亥無力平亂,民變遂如燎原之火,蔓燒全境,原戰國時代的各國,也乘機據地復國,最先起兵的變民領袖陳勝、吳廣為秦帝國秦帝國唯一大將章邯討平,其後由項梁、項羽所統領的楚軍為民軍的戰鬥主力,附屬於楚軍之下的劉邦則伺機而動。
■■楚軍以勇悍善戰聞名,在項梁帶領下,一路勢如破竹,所向無敵,項梁因而自負輕敵,在定陶戰後,敗亡於秦軍章邯之手,楚軍改由項羽帶領,項羽勇猛無敵,率領楚軍在鉅鹿之戰中擊敗章邯,因而威霸各路民軍領袖。
■■劉邦善觀時機,乘楚軍攻擊秦軍時,西攻秦帝國首都咸陽,項羽大為不滿,也西進咸陽,劉邦的軍隊不敢與之對敵,俯首稱臣,項羽遂封自己為西楚霸王,封劉邦為漢王,各路民軍領袖也被封於各地,然而劉邦並不死心,乘亂叛變,不斷煽動各諸候聯軍攻西楚,項羽皆能擊敗漢軍,劉邦一敗再敗,但是漢軍耐於久戰,楚軍如狂風掃落葉般地掃平各地叛亂,卻逐漸疲困而失去優勢,只好與漢軍平分江山。
■■劉邦見楚軍已衰,認為機不可失,大舉追擊楚軍,楚軍倉促難以應付,一敗再敗,項羽亦失去鬥志,最後被漢軍圍於垓下,楚軍崩潰,項羽自殺,西楚王國自此消失。
■■楚軍的爆發力強,進軍具有雷霆電閃之勢,卻不重視後勤給養,以致不能維持長久的征戰動員力,而漢軍雖不堪楚軍痛擊,然而後勤補給供輸完整,再加上戰略正確,合圍楚軍,迫使楚軍困於狹窄之地,終而使其久戰自潰,贏得天下。
匈奴
■■戰國之時,北亞有三大游牧勢力,東胡、匈奴和月支,其中以匈奴對中原諸國侵略為嚴重,趙、燕和秦皆築長城防禦,匈奴人的生活就是戰鬥,所以他們不需動員、整補,就已經處於作戰的狀態,而其快速的流動性和機動性,充滿著疾風迅雷的衝鋒力量。
■■楚漢相爭時,匈奴雄主冒頓單于堀起,建立奴隸軍事政權,東滅東胡,西破月支,北服丁零,威服西域三十餘國,南下取黃河河套一帶的牧地,擁有戰士三十萬,建立匈奴汗國,為亞洲的霸主,冒頓曾圍困漢高祖劉邦於平城,劉邦幾乎被俘,冒頓也寫信向呂后求婚,呂后只有委屈婉拒,這是匈奴汗國強大的寫照。
■■西漢武帝劉徹即位後,為洗雪前恥,以大兵團的方式,深入沙漠捕追匈奴主力,西漢的國力充實,物資補給、馬匹充足,皆足以應付長期的戰爭,匈奴受到幾次重創,往北遷移,失去漠南廣大的牧地。西元前七十二年,匈奴欺淩西域大國烏孫,西漢派大將常惠發烏孫兵征討,大破匈奴,原臣屬於匈奴的丁令、烏桓、烏孫等部落,繼而攻之,奪取北亞草原的領導權,匈奴幾乎瓦解。東漢時,匈奴內亂,分裂為南匈奴、北匈奴兩部,南匈奴臣屬於東漢帝國,北匈奴遭到南匈奴、鮮卑和東漢的一再攻擊而敗亡,北匈奴單于失蹤,據歷史記載,北單于逃入中亞,會合諸部落,經過數百年的發展,勢力復強,於五世紀時,侵入歐洲,造成歐洲日耳曼民族大遷移。
■■南匈奴逐漸入居中原,與中原民族和鮮卑、羯、氐、羌等各部落在西晉時混戰不已,在北華北建立後趙、夏、北涼等地方政權,而殘居於北亞一帶的北匈奴人被鮮卑部族所吞併。
西漢帝國
■■西漢實施全國普遍的徵兵制,規定全國男子不論貴賤,二十歲就要在地方官府登記,二十三歲起開始服役,一直到五十六歲才可免役,在服役期間,除了每年農閒受訓外,壯丁要服兩種兵役,分別是:「正卒」和「屯戌」,正卒是士卒在本郡服役,屯戌分兩種,拱衛京師的稱「衛士」,保衛邊彊的稱「戌卒」,期限各是一年,服役期滿後,役男可返鄉就業,但是仍有隨時被徵召服役的義務。
■■正卒的兵種,主要有步兵、材官、騎士、樓船兵等,兵種的分類是依照軍事環境而定,例如東南沿海一帶,多編為樓船兵。屯邊的戌卒,大部份在長城沿線的高障中服役。京師的駐軍分為南、北兩軍,是首都的衛戌部隊。
■■西漢建國初期,塞外部族匈奴在冒頓單于的領導下崛起,屢次入侵邊境,西漢初期兵馬不強,只好以和親政策阻止匈奴的入寇,五十年後,西漢經過長期的休養,兵馬強盛,當時僅首都長安就有四十萬匹馬,而且人競爭著只騎雄馬,漢武帝就對匈奴採取大規模的出擊,以大兵團分擊進攻的方式出塞,每次用兵至少動員近五十萬人,搜索、捕追匈奴的主力,一旦兩軍相遇,戰鬥慘烈,在沙漠上,敗者無路可退,敗的一方,往往遭到殲滅式的殘酷待遇,西漢軍氣吞山河式的出擊,使縱橫於北亞大草原的匈奴行動受阻,實力衰退,但是西漢帝國的國力也相對消耗。在漢武帝劉徹時期,兵額已不敷使用,於徵兵之外,亦實施募兵制。
■■西漢帝國不僅驅除北方大患,也平服和吞滅南越、西南夷,西域高麗等地區的游移政權或農業國家,建立西漢帝國為東亞令主崇之高國際地位。
羌
■■羌人在東漢帝國時期,散居於今寧夏省東南、陜西省北部、青海省和甘肅省西南部一帶,羌人因分佈地區不同,大致分東羌、西羌兩部,羌人大多以游牧、畜牧生活為主,且其部落林立、種類繁多,互不統屬,部落間又常結仇怨,互相攻殺、報復,再加上部份羌部落移居東漢領地內,因生活文化完全不同,時常與漢人發生衝突。
■■東漢邊郡政府對羌人也常予欺凌,羌人日久生怨,遂時常發動攻擊,東漢中期,西羌中的燒當羌與滇零羌、鐘羌聯合入寇,東漢軍討之大敗,於是羌人勢力愈強,雙方交戰十餘年,互有勝負,東漢西北邊彊因此殘破不堪,羌人也衰蔽瓦解,然而雙方的仇恨仍然存在。
■■東漢晚期,西北邊郡政府對羌人一再壓迫,西元一四○年西羌大舉叛亂,侵略東漢境內深入一千餘里,東漢軍屢次征討,四年後才稍平定,十餘年後,西羌燒當羌、燒何羌、當煎羌、勒妲羌聯合叛亂,東漢大將段熲大破諸羌,西羌平服,其後東羌又叛,段熲再度征討,大、小戰役一百八十多次,東羌才逐漸平定。
■■西元一八四年,先零羌又叛,甘肅一帶的盜匪也乘機叛亂,聲勢浩大,兵禍連年,東漢派皇甫嵩、董卓等擊之,大破叛軍,羌亂始息,羌亂雖然平息,也造成了董卓的軍閥亂政。
鮮卑
■鮮卑原是東胡的別支,東胡亡於匈奴後,部份族人附屬於匈奴帳下,散居於鮮卑山下,因此稱為鮮卑。
■東漢帝國初期,南匈奴投降東漢,鮮卑派使節表示願效忠東漢,東漢政府就命鮮卑攻擊北匈奴,於是鮮卑擊殺北匈奴甚眾,並乘機佔領北匈奴的領地,拓展勢力,逐漸成為塞外強權。
■東漢末年,鮮卑首領檀石槐統一各部落,建立軍事行政聯合政權,分東、中、西三部,與東漢帝國為敵,不斷地南下侵略,東漢數次反攻皆遭大敗,鮮卑人的嗜戰好殺令東漢軍聞之膽寒。檀石槐死後,其子和連繼位,已無力維持聯合政權體制,和連死後,鮮卑部族分裂,內爭不已,勢力衰落,鮮卑分裂為:拓跋、慕容、段、宇文、 禿髮和乞伏諸部落,散居於遼東到河西綿延萬里的廣大土地上,在西元五世紀時,乘西晉內亂,諸部落紛,南下建國,拓跋氏最後進入中原,建立元魏帝國。
東漢帝國
■■東漢建國初期,正逢大亂之後,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為求與民休息,廢除西漢的徵兵制,改採募兵制,但是各地的軍籍依然保存,遇有戰爭時仍可動員,可是人民沒有受到軍事訓練,加上東漢政府提倡文風,所招募的軍隊,在質量、數量上均不足,戰鬥力也差。■■東漢初期,北方游牧民族以匈奴汗國最強,其後匈奴內亂,分為南匈奴、北匈奴兩個汗國,南匈奴降漢,北匈奴時常發兵入寇,侵擾邊境,東漢政府就在邊境大量設置屯兵,並招募壯丁戌守邊防,邊防軍為職業軍人,又常與外族作戰,因而勇悍善戰,與內地的民不知兵走向兩極化。
■■南匈奴臣服東漢後,東漢政府將他們移居塞內,又命令他們捍衛邊彊,抵禦北匈奴的入侵,而塞外其他部族,烏桓、鮮卑等也逐漸移入邊境,經過東漢的征討,也相繼降服,東漢利用降服的南匈奴、烏橿、鮮卑等部族攻擊北匈奴,又招募降卒為兵,征討北匈奴,北匈奴受到重創,北單于逃遁無蹤。
■■對外戰征的頻繁,募兵制的興盛和塞外降胡的大量加入政府軍,東漢的軍事政權由王室逐漸滑入邊彊大吏,形成擁兵自重的局勢,東漢中期,西北羌亂為患愈烈,東漢政府屢次征討,長期用兵,導致西北邊防大將握有重兵,再加上內地發生黃巾之亂,地方大吏的刺史、州牧又被授予軍權,負責平服內亂,長時間的戰亂,兵制的不當,軍隊逐漸私人化,東漢政權岌岌可危。
■■由於戰亂頻繁,人民的生活難以安定,漢民族和邊彊民族自東漢帝國末年展開人口流動的狂潮,有世族豪強領導的流民,擇地屯居於堡壘,勢力強者成為據地稱雄的軍閥,而被戰亂逼迫的流民,則是各地割據勢力掠取的戰利品,役使流民從軍、農耕或是作為充實人口的根本。
■■東漢末年,以抵禦羌人有功的大將董卓,旗下有從血戰中成長的屯兵和塞外降卒,精銳為天下所畏,當他統軍進入首都洛陽,無人敢與之對敵,東漢帝國就此衰亡。
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
各朝代、民族軍事戰力一
商王國
■■商部落是源起於黃河下游渤海灣一帶的海洋性民族,在西元前16世紀時建立奴隸制封建王國,其文化發展達到青銅器階段,是人類文明的一大進步。
■■商王國的軍隊組織是以封建制度為主幹,在封建制度下的諸候國對王室有,征伐、戌邊、納貢和服役等義務,王室本身有侍衛軍,遇有戰爭時,王室可徵調諸候國的壯丁為兵。
■■商王國軍隊的核心是王室成員和貴族子弟,平民組成的甲士為基礎力量,當時作戰以戰車為主,每輛車有駕車、持干、戈和拿弓矢的戰鬥士兵三名,奴隸則充任步兵,跟隨在戰車後面。
■■商代的武器已有鋒利的青銅兵器,諸如:刀、戈、矛等。商王國自成湯滅夏建國後的六百四十年,曾數次征伐外族,由此可看出商王朝的軍事力量頗為強大。
西周王國
■■周部落是發源於黃泣河中游的內陸民族,於西元前11世紀時滅商王國建立周王國,是一個內陸性的封建政權,其軍事活動以黃河中上游為主,文化發展較商王國更為進步,手工藝發達,青銅器運用普遍。
■■周王國分為西周和東周兩個階段,西周時,王室有六軍,諸候國大國有三軍,中國二軍,小國一軍,王室的軍事力量強大,足以統御全國。每一軍約有兵車一千乘,每一乘車有甲士三人,步兵數十人,此時兵器製作精緻,有青銅劍、戟、戈、矛等,用於車戰。
■■諸候國對王室有朝觀、征伐的義務,戰爭時,由諸候之下的卿大夫為統軍的主將,受貴族祿養的士則為戰鬥的主力,步兵是由農民或奴隸徵發為兵。西周領域的四周盤據著犬戎、狄和荊蠻等外族,時常寇擾王畿,為患甚烈,西周雖屢次征討,但都無法將其消滅,西周末年,朝政紊亂,國勢衰弱,犬戎攻入首都鎬京,西周王室遭到重創,遷都洛陽,土地大削,軍力衰微,由強大的諸侯分批輪控周王國,進入軍事競爭的東周春秋、戰國時代。
東周春秋時代
■■西周亡國後,周平王受諸候的的擁立,定都於洛邑,此時王室力量衰微,王室的領土大為縮小,王室對諸候失去控制,政治中心轉到各諸候國,而進入春秋時代。
■■春秋時代仍依照封建制度體制建軍,封國彼此征伐,戰爭規模不大,使用青銅兵器,戰爭以車戰為主,戰鬥時仍維持君子之風,佈陣有一定規範,作戰亦有公認的程序,戰爭的目的和原則,並不完全是殲敵和吞併對方,而是王道力量的展示。
東周戰國時代
■■春秋時代晚期,各國相互的兼併和吞滅,到了戰國之時,出現七個強國,秦、楚、齊、燕、趙、魏、韓,各國皆擁有一定的軍事力量,七國初期相互競爭,雖屢有戰爭,皆無決定性或壓倒性的戰役,維持一定的均勢,再加上游說之士提倡聯盟戰爭,於是各國和戰之間變化不斷,外交戰和心理戰登場,有時戰爭的重心並不全然以武備的質量為主,走進了詭譎難辯的佈局中。
■■戰國後期,各國相繼變法,其目的無非是富國強軍,於是各國為了維持強大的軍力,紛紛建立常備軍制度,士兵的徵募也經過嚴格的篩選,如魏國挑選士卒,士卒必須穿三層之甲,拿弓箭、持弓、佩劍、帶三日的糧食快速行軍到一定的里程,通過嚴格的考驗,才能獲選入伍。趙國位居北方,常常受到匈奴的侵擾,趙的武靈王提倡尚武精神,下令國人必須穿胡人的衣服以練習騎射,因而趙國拓地千里,人民以勇武善戰聞名。
■■秦國自商鞅變法後,一躍為強國,商鞅獎勵軍功,提倡「首功」之制,以斬獲敵人的首級定軍功,使原本強悍的民風轉為以對外戰爭為出路,士卒皆有高度的戰鬥力,因而吞滅六國,統一天下。
■■戰國時代的戰爭以步兵為主,騎兵亦逐漸增加,戰場規模浩大,而且陣地上的築壘戰術,使戰爭的時間延長,戰國晚期鐵器使用普遍,益使戰鬥激烈、殘酷,因此戰國時代產生很多傑出的統帥和軍事家。
秦帝國
■■秦在戰國時代,就採用徵兵制,農民是主要的兵員來源,秦統一中國後,徵兵以郡縣為單位,郡守可徵發所屬郡縣壯丁作戰的權力。秦帝國男子服役年齡自二十三歲開始,先在所屬郡縣服役一個月,稱為「更卒」,再赴首都咸陽宿衛一年,叫做「戌卒」。
■■秦始皇在位時期,大肆擴充兵員,強迫徵發商人、罪犯、贅婿、貧窮弱者為兵,用之以北伐匈奴、南平百越。秦朝末年,各地叛亂四起,陳勝派周文攻咸陽,秦朝政治倉卒間無法徵集軍隊,赦免驪山工作的犯人和解放奴隸之子數十萬人,由章邯領軍大敗周文,並逐一平滅各地叛亂,直到鉅鹿之戰,才被西楚霸王項羽擊敗,秦人的戰鬥力在秦末之時仍很強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