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2月30日 星期日

清代著名戰役

昭莫多之戰

■■十七世紀末,散漫的喀爾喀部游牧於大漠南北,遭到強大的準噶爾部侵略,喀爾喀部大潰,向清帝國求援,大清皇帝玄燁命令準噶爾部退出漠北,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經過長期準備,欲南下降服清帝國,反而率大軍穿過蒙古高原,抵達距離北京只有三百公里的烏蘭布通(赤峰),玄燁親率大軍合擊噶爾丹,噶爾丹面臨夾擊,將萬餘隻駱駝綁住四腳,臥倒在地,堆置木箱、毛毯,環列成駝城,阻止騎兵衝鋒,清軍從北京運來巨砲,用熾烈的砲火轟毀駝城,噶爾丹陣腳大亂,乘夜向北逃遁。

■■噶爾丹逃到科布多,整補訓練,招集流亡,策動漠南各蒙古部落背叛清帝國,五年後,噶爾丹聯絡嫩江流域的科爾沁部,夾擊喀爾喀部,科爾沁部與清帝國達成秘密協議,誘使噶爾丹東來,噶爾丹率三萬軍團抵達克魯倫河畔,玄燁親率中路軍北征,直達克魯倫河,命大將軍費揚古調集陜甘清軍為西路軍,截擊噶爾丹。

■■噶爾丹在克魯倫河偵知玄燁親率中路軍直衝而來,就迅速西移,急馳八百里,費揚古在庫倫南方五十里的昭莫多(烏蘭巴托)佈下口袋陣地,噶爾丹所率大軍陷入陣中,遭到巨砲轟擊,全軍覆沒,噶爾丹率少數殘兵逃走,再也不能結集力量對抗清帝國,昭莫多之戰,是歷史上公認結束游牧民族騎兵優勢的重要戰役。


奇襲拉薩
■■清帝國初期,準噶爾汗國首領策妄阿拉布坦計劃吞併西藏,適逢西藏發生內亂,策妄阿拉布坦乘機攻打,派大將大策零於西元一七一六年率精銳兵團八千人,自伊犁出發,繞過戈壁灘,攀越崑崙山進入西藏高原,在數千公里渺無人煙的荒山雪嶺中秘密行軍,翻山越嶺,披荊斬棘,花費一年時間,才到達西藏首府拉薩。
■■大策零神兵天降的行動,拉藏汗措不及防,大策零攻陷王宮布達拉宮,殺死拉藏汗,西藏併入準噶爾汗國領土。清政府接獲拉薩陷落的消息,立刻派軍援助西藏,清軍越過唐古拉山口,與大策零戰於黑河(怒江上游),被準噶爾軍擊敗,一萬三千多人被殲滅。
■■清政府再派遠征軍進剿,分三路軍圍攻,東路軍統帥噶爾弼自打箭爐西進,北路軍平逆將軍延信由青海西寧南下,又命大將軍富寧安阻絕大策零與準噶爾汗的聯絡,大策零腹背受敵,連戰皆敗,只好放棄領地,由原路撤回,大軍士氣低落,沿途死傷相繼,回到伊犁時只剩下三千名殘軍。


北京之戰
■■中日甲午戰後,清帝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,光緒皇帝戴湉採納康有為、梁啟超的主張,實施變法,但是皇太后慈禧反對,加上守舊派大臣的推波助瀾,慈禧發動「戊戌政變」,囚禁戴湉,恢復垂簾聽政,取消維新政策,更欲謀殺戴湉,另立新帝,遭到各國駐華公使的反對,此時,義合團打起「扶清滅洋」的口號,自稱不畏槍砲,直隸總督裕祿、大臣剛毅、徐桐推薦拳民可用,慈禧就召義和團入京,於是義和團進入北京,大肆燒毀洋樓、鐵路、電線、殺害外國傳教士,攻擊各國使館,清政府亦徵調甘肅軍提督董福祥率軍入京,與義和團合勢,屠殺外人,西元一九○○年,慈禧下詔對各國宣戰,北京成為混亂、暴動的恐怖之地。
■■各國駐華使館電詔本國軍團來救,於是英、義、日、法、德、義大利、奧匈帝國、沙俄帝國等八國,組成八國聯軍,在天津大沽砲臺登陸,清武衛前軍聶士成奉命阻截而在天津八里臺戰死,八國聯軍順攻陷天津,繼續向北京前進,沿途擊潰宋慶、裕祿的部隊,武衛軍崩潰,八國聯軍攻入通州,慈禧太后挾戴湉逃走,聯軍進入北京,大肆屠殺華人,清政府派李鴻章與各國代表議和,簽訂「辛丑條約」,八國軍隊才逐步撤出,但是清政府的統治能力已喪失殆盡。



太平天國
■■清帝國中期,出身於廣東花縣鄉村私塾的洪秀全,因為四次參加府試均告落第,就將他偶意間接觸傳播基督教教意的《勸世良言》詳細研讀,並加以改變,創立「拜上帝教」,與同鄉友人馮雲山共同傳教,馮雲山深入廣西紫荊山,向當地窮苦的礦工宣傳教義,二年後,已有信徒兩千人,洪秀全就以此為基地,廣納教徒,佈署軍事力量,因而實力益強。
■■西元一八五○年,洪秀全認為時機成熟,號召各地教徒聚集廣西桂平金田村,祭旗誓師,宣佈起義,拜上帝會這支萬餘人的武裝力量自金田村起兵,一路勢如破竹攻克永安,建立太平天國,清軍屢次圍剿皆遭創,太平軍北上攻下軍事鎮州岳州,取得二百年前吳三桂留下的軍械砲彈,加強了武裝力量,這時已擁有部眾數萬,遂分水路兩軍直攻武漢,清軍置重兵截擊,兩軍血戰三十日,太平軍攻下武漢,立刻安撫人民,積極擴軍,號召人民繳納財物,由於太平軍紀律良好,甚受人民愛戴,更增強其戰鬥力。
■■西元一八五三年,太平軍自武漢出發,東征金陵(江蘇南京),沿途散發《奉天誅妖檄》、《諭世救人檄》和《奉天討胡檄》等文告,號召人心歸附,於是兵鋒銳利無倫,快速地兵臨金陵,在城外與清軍數度血戰,太平軍用地雷炸炸破城門,金陵城破,清軍損失二萬人,洪秀全建都於金陵,改稱天京,為擴大勝利戰果,洪秀全派李開芳、林鳳祥率北路軍攻向北京,北路軍戰鬥二年,轉戰五千多里,曾深入天津,但因後援不繼,敗沒於禡官屯。
■■為維護天京的安全,洪秀全另派胡以晃率軍西取武漢、九江、安慶等重鎮,西征軍起初進展頗為順利,攻克岳州,後遇到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頑強抵抗,戰事逐漸膠著,翼王石達開奉挀增援西征軍,屢破湘軍,圍困曾國藩於南昌孤城,湘軍指日可破,卻爆發內鬥,石達開急速返回天京,西征行動暫停。
■■天京面臨清中央軍的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的壓迫,洪秀全命楊秀清、李秀成、陳玉成等出師擊之,分別擊破江北大營,瓦解江南大營,清政府正規軍潰敗,倚靠湘軍牽制太平軍,然而太平天國的內鬥亦嚴重削滅軍事力量,湘軍乘勢逐步圍攻,互有勝負,其後李鴻章又率領使用西式武器的淮軍攻下蘇州、常州,湘軍與淮軍逐步進逼,攻陷天京,太平軍浴血死戰,死數十萬人,太平天國亡。


大東溝海戰
■■西元一八九四年,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,清帝國和日本帝國皆派兵平亂,亂平後,清軍要求日軍同時撤退,日軍藉各種理由,遲遲不退兵,並突然發動攻擊,衝入漢城王宮,拘捕朝鮮國王李熙,由親日派大院君李是應主持國政,擊敗駐守牙山的清軍,清海軍奉派增援,遭日本艦隊偷襲,濟遠號受傷,廣乙號擱淺,運兵艦高升號被擊沈。
■■清帝國對日宣戰,下令清軍集結於平壤,加強防守,伺機反攻,日軍攻擊平壤,兩軍激戰不已,總兵左寶貴力戰而亡,統帥葉志超棄城逃走,平壤失守後,清北洋海軍奉派由水道增援,護送十二營的軍士駛往鴨綠江口登陸,北洋海軍回航時,在大東溝海域突遇日本艦隊截擊,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下令迎戰,以鎮遠、定遠兩艘七千噸級,擁有三十公分厚的克魯門巨砲的重艦為主軸,致遠、靖遠為第二隊,經遠、來遠為第三隊,濟遠、廣甲為第四隊,超勇、揚威為第五隊,分梯縱列作戰,但是定遠艦管帶劉步蟾卻擅自變更旗語,改成一字雁陣形,避免定遠艦首遭攻擊,陣式成為:定遠、鎮遠為中心,揚威、超勇、靖遠為右翼,濟遠、廣甲、致遠、經遠等艦為左翼,丁汝昌發現陣容全錯已來不及,當雙方相距只有五千尺時,定遠艦開砲射擊,橋艦忽然震斷,丁汝昌自橋艦上墜落受傷,帥旗亦被擊落,無法懸掛指揮旗幟,北洋海軍只好各自作戰。
■■日本聯合艦隊集中火力攻擊右翼,揚威艦首先被擊沈,超勇艦亦跟著中彈沈沒,致遠艦遭受重創,向日艦吉野號猛衝,遭到魚雷炸擊而沈沒,廣甲、經遠遭日艦炸沈,大東溝海戰激戰五個小時,北洋海軍戰艦有五艘沈沒,其餘戰艦皆受創,逃回威海衛基地。
■■日本陸軍擊敗平壤清軍後,大軍直攻鴨綠江,清軍沿江防線全遭瓦解,日軍深入遼東半島,佔領旅順軍港,大肆屠殺中國人,只留下三十六個人為掩埋屍體之用。日軍轉攻山東半島,攻陷威海衛砲台,日本海軍發動魚攻擊,北洋海軍投降,丁汝昌自殺,清帝國向日本求和,簽下喪權辱國的「馬關條約」。

2007年12月27日 星期四

元明兩代戰役

二度征日

■■元世祖忽必烈第一次派軍征日失敗後,專力攻取南宋帝國,南宋帝國亡後第二年,忽必烈在朝鮮設置征東行省,準備征日,徵高麗和南宋降軍,分南、北兩路夾擊日本,北路由蒙古大將阿刺罕為統帥,率蒙古及高麗軍四萬,船艦九百艘,從朝鮮合浦港出發,南路由南宋降將范文虎率領十萬大軍,船艦三千五百艘自浙江舟山島起航,兩路軍會師於對馬島,阿刺罕卻在途中逝世,范文虎下令進擊,登陸日本壺島(長崎北方)。

■■日本在蒙古第一次來襲後,已在海灘一帶建築一道阻礙騎兵馳進的石牆,遠征軍登陸後,進展很慢,戰鬥一個月,仍無突破日軍重要防線,適逢颱風來襲,海上風浪大作,元軍戰艦相互碰撞、擠毀無數,武器、糧粖在狂風暴雨中損失殆盡,范文虎率少數將領乘艦逃走,而九萬名已經登陸,駐紮在五龍山下的元軍無路可退,又失去統帥,只好集結對抗,準備伐木造舟撤離,但日軍先發動攻擊,元軍與之奮戰兩晝夜,在無後援的情況下,缺糧斷炊,箭已用盡,元軍傷亡慘重投降,死六萬人,未死的三萬人集體被日軍集體拘捕處斬,元軍此役全軍覆沒。



喪師北平
■■明帝國開國皇朱元璋在位時,曾分封二十四個兒子為王,鎮守帝國內部和邊彊重要之地,賦予各王極大的軍事指揮權,以保皇室基業的穩固,朱元璋逝世後,由其孫朱允炆繼位,對握有重兵的諸王心存畏忌,實施削藩策,迅速地廢除五個王為平民,諸王大起恐慌,尤其以駐守北平,屢與蒙古人交戰燕王朱棣最有遭到殺身滅族的危機,朱棣為求自保先行反擊,於西元一三九九年舉兵,宣稱「靖難」,以清除朱允炆身邊的奸臣為由,稱兵叛亂。
■■朱棣舉兵後,率軍南下,朱允炆派耿炳文統軍十多萬討伐,被燕軍大敗於滹沱河,死三萬人,朱允炆改派李景隆督師,率諸路軍五十萬北伐,朱棣使用誘敵計,親率大軍解救被政府軍圍困的重鎮永平,命其子朱高熾守北平,李景隆得知朱棣不在北平,立刻統軍直達北平城下,在城外築壘圍之,再發動攻擊,朱高熾堅守,利用夜晚休戰時派守軍汲水澆城,第二日,城牆結冰,明軍無法攀牆攻城,李景隆攻城不下,又擔心朱棣自外攻擊,分兵守通州。
■■朱棣回師後,擊潰通州守軍,進圍北平城外的明軍,北平城內守軍亦出城夾擊,明軍五十萬潰散,死十餘萬人,李景隆退回德州(山東德縣),朝中大臣黃子澄為李景隆掩護,對朱允炆解釋為,天氣太冷,士卒不能忍受,先退回德州,等到天暖再戰,第二年,李景隆率軍六十萬再出德州,與燕軍大戰於白溝河,折損二十多萬,明軍一敗再敗,燕軍乘首都應天(江蘇南京)兵力空虛,長趨直下,攻入應天,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蹤,朱棣自立為帝,是為明成祖。



土木堡之役
■十五世紀初,蒙古草原上,瓦刺部落勃興,兼併韃靼部,東擊兀良哈,西擊哈密,成為大漠南北的強權,瓦刺首領也先向明帝國進貢,發生糾紛而結仇,也先遂發動攻擊,沿邊城堡,相繼被攻陷,明帝國徵調軍馬緊急救援,皆遭瓦刺諸路軍擊敗,也先親率主力進攻大同,兵鋒已達貓兒莊(山西陽高),大同岌岌可危。
■明帝國皇帝朱祁鎮只有九歲,由司禮太監王振掌控政權,王振接獲戰報,決定以天子親征為名,震退也先,西元一四九九年七月十五日頒佈詔書親征,七月十六日就動員五十萬大軍北進,倉促之間行軍,糧草武器皆未備妥,行軍時已有軍士餓死,諸將要求停止前進,王振堅持北進,也先率瓦刺軍撤到塞外,拉長戰線,引誘明軍深入,再予以痛擊,明軍行軍至大同時,其先鋒部隊皆被擊潰,王振本想再北進,但大同鎮將警告情勢危急,不可再進,王振才下令班師,大軍行至離居庸關三十里的土木堡時,瓦刺大軍追及,諸將請求儘速入關,都遭到王振拒絕,既而瓦刺大軍合圍,四面八方圍攻,鐵騎交錯衝殺,王振為部將樊忠所殺,朱祁鎮也被先俘擄。



平壤會戰
■■十六世紀末,日本名將豐臣秀吉統一全國,發動對外戰爭,侵略鄰國朝鮮,西元一五九二年,日本第一軍統帥小西行長率所部一萬八千多人,自對馬島渡海登陸朝鮮釜山,一路進擊成功,日本第二軍加藤正清率二萬多人於五日後登陸,第三軍黑田正長率一萬一千人攻佔金海,三路大軍所過之處,朝鮮守軍望風潰散,日軍長驅直入,攻下朝鮮首都王京(漢城),朝鮮國王李一逃到平壤,日本第一軍、第二軍追擊,很快地攻陷平壤,李一再逃到鴨綠江畔的義州,向明帝國求援。
■■明帝國得知友邦有難,在國防戰略上的考量下,決定以武力支援,派大將李如松率四萬五千名援朝軍渡過鴨綠江,與李一會合,商議反攻事宜,李如松判斷日軍因佔領朝鮮全境,兵力分散,集結不易,且朝鮮冬季酷寒,日軍難以久持,於是決定在冬季時大舉反攻。
■■第二年初,援朝軍發動攻擊,大敗日本第一軍,進圍平壤,援朝軍以大將軍砲、佛朗基砲、霹靂砲和火箭等火器轟城,炸聲震天,烈焰蔽空,平壤城破,援軍攻入城內,與日軍展開激烈巷戰,但日軍糧粖、武器皆遭砲毀,援軍又遲遲未到,只好撤退,小西行長率第一軍撤退時,沿途受到截擊,死傷慘重,平壤因而收復。

薩爾滸之役

■■西元一六一八年,後金帝國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以「七大恨」告天,對明帝國宣戰,然後起兵攻陷撫順、清河等地,擄掠人民、財資,飽掠而回。

■■明政府派兵部侍郎楊鎬經略遼東,楊鎬到遼陽後,調集遼東邊防軍八萬及朝鮮和女真葉赫兵三萬,只有十一萬軍隊,楊鎬對後金宣稱有四十七萬大軍,分南路、中路左翼、中路右翼和北路四軍,準備一舉蕩平後金汗國。

■■努爾哈赤認為明軍不會超過十萬,令偵騎四出,查看明四路軍團的動向,得知明中路軍左翼統帥杜率軍渡過運河迫向撫順,屯兵薩爾滸(遼寧撫順),努爾哈赤率六旗四萬五千人掩擊,兩軍大戰於薩爾滸,適逢大霧迷漫,伸手不見五指,明軍苦等月光不至遂點火炬作戰,後金軍利用火光為目標,萬箭齊發,明軍無不傷亡,然後乘亂攻進明軍陣地,杜松苦戰一夜,身中數箭而亡,中路軍左翼全軍覆沒。

■■明北路軍主將馬林探知杜松面臨苦戰,並不發兵援助,在離薩爾滸只有三十里之遠的尚間崖經營防禦陣地,努爾哈赤揮兵來攻,後金軍精騎往來縱橫,四面仰攻,北路軍崩潰。戰後獲報,明南路軍在劉綎的率領下直逼首都興京,後金軍回師急救,在興京以南之地迎戰,後金大貝勒代善率軍士穿明軍戰袍進攻,明軍敵我難辨而大亂,劉綎力戰而死,奉派援救的朝鮮軍不敢救,投降後金汗國。

■■明中路軍右翼得知三路軍敗,不戰而退,努爾哈赤揮軍西征,攻陷開原、鐵領等重鎮,明軍此次輕敵冒進出擊,陣亡四萬五千人,損失慘重。

錦寧大捷

■■明末薩爾滸之戰大敗後,遼軍戰事益不可為,遼東巡撫王化貞駐守廣寧,計劃採取攻勢,後金軍先發制人,攻下廣寧,十萬大軍全軍覆沒,山海關外只剩幾座孤城。

■■明政府改以孫承宗督師遼東,孫承宗派袁崇煥守寧遠,於各要地加強戰備,錦州、松山、杏山、右屯和大、小凌河等地,皆構築堡壘,後金軍一時難攻破,但明政府內宦官魏忠賢當權,誣陷孫承宗有反叛之意,熹宗朱由校改派魏忠賢親信高第督師遼東,高第到任後,認為長城以外地廣人稀,難以久守,就下令撤除諸城守備入關,只有鎮守寧遠的袁崇煥不退。

■■努爾哈赤認為這是一舉蕩平明帝國關外勢力的良機,於西元一六二六年,傾全國十一萬大軍攻向寧遠,袁崇煥召集守城將士一萬七千名,共同起誓與寧遠共存亡,努爾哈赤輕視書生出身的袁崇煥,親自在寧遠城下督戰,袁崇煥百般拒敵,發葡萄牙巨砲,轟擊後金軍,砲彈擊傷努爾哈赤,後金軍解圍而去,努爾哈赤死於撤退途中。

■■努爾哈赤死後,由其子皇太極接任,皇太極為免除後顧之憂,專力攻取忠於明帝國的朝鮮,朝鮮力戰而降,皇太極決心為父報仇,於努爾哈赤死後第二年,親自率軍攻錦州、寧遠,錦州死守不屈,後金大軍改撲寧遠,皇太極不顧明軍火器的利害,下令疾馳進擊,遭到明軍砲火轟退,後金大軍遭受重創,撤回首都瀋陽,當時人稱之為「錦寧大捷」。

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

南宋至金末戰役

偃城大捷
■■南宋帝國初期,華北被金帝國佔領,但是勢力並不穩固,南宋大將岳飛認為是北伐的良機,就領軍北上,與金帝國大將金兀朮統帥的大軍相遇於偃城(河南偃縣),金兀朮擺出「鐵塔陣」,陣中有全身穿戴鐵盔鐵甲的「鐵浮圖」和三匹馬連在一起並披上厚重馬甲的「拐子馬」,列陣二十里,以泰山壓頂之勢直奔而來。
■■岳飛命楊在興督率步兵,每人手持麻札刀和大斧,滾入鐵塔陣中,上砍人身,下剁馬足,拐子馬中只要一匹馬倒下,另兩匹也不能作戰,拐子馬失去衝鋒的作用,鐵浮圖也陣勢大亂,金兀朮退到臨潁,檢點兵馬,損失慘重,因而放聲大哭。
■■岳飛重創金軍後,率軍進至朱仙鎮,離北宋國都開封僅四十五里,岳飛準備一舉反攻,南宋皇帝高宗趙構認為南宋軍實力不足,難以獲勝,恐遭戰禍傷及帝國國力,於是下令岳飛班師回朝,偃城大捷換取南宋偏安的格局。


黃天蕩之役
■■北宋帝國亡後,趙姓皇族趙構在江南延續帝國命脈,建立南宋帝國,金軍不願南宋帝國繼續存在,派大將金兀朮南下追擊趙構,十萬大軍攻下臨安(浙江杭州),趙構逃入海上,再往赴溫州,金軍對江南的氣候和縱橫交錯的水域難以適應,就自臨安北歸。
■■南宋大將韓世忠鎮守鎮江,擁有精良的水師和八千名軍士,駐紮在長江中的焦山,金兀朮北返時,從鎮江搭船渡江,韓世忠派百餘艘戰艦在江面上阻截,金軍擅長陸戰,在水戰方面落居下風,被南宋水師擊沈不少船艦,損失慘重,金軍不能渡江,只好撤回江邊,但是韓世忠兵力不足,亦難以登陸作戰擊殺金軍,雙方相持於黃天蕩(江蘇江寧),金軍數戰不利,改用火攻,以善射者乘輕舟發射火箭焚殺南宋戰船,殺開一條血路,才順利渡江北歸。


兵敗采石
■■西元一一四九年,金帝國發生內亂,完顏亮殺掉皇帝完顏亶,自立為帝,歷史稱之為海陵帝,完顏亮殘酷好殺,對南宋帝國興起侵略併吞之意,他首先將首都遷至燕京,然後動員全國可戰之兵,徵調四十多萬大軍,再將首都移至汴京(河南開封)便於南征調度,西元一一六一年,完顏亮親率大軍分五路南下,對南宋宣稱有百萬雄師,金軍迅速渡過淮河,兵鋒直逼長江,南宋政府大為恐慌,派軍駐守淮東、淮西一帶的重地,南宋軍聽聞金軍鐵騎接近,棄守逃跑,金軍毫無阻擋地攻下淮東、淮西,形勢岌岌可危。
■■南宋政府派財務大臣虞允文前往采石(安徽當塗)犒師,虞允文至采石,只見軍隊散亂,人民逃走一空,虞允文結集散亂的軍隊,自任統帥,激勵將士,並在沿江一帶佈防,佈防剛結束,金軍已經渡江,虞允文派水師在長江中截擊金軍,以霹靂砲轟毀金舟,金軍不習水戰,大批死於江中,而已登陸的金軍遭到南宋軍的痛擊,全線潰散,完顏亮下令退兵,但憤恨諸將督軍不周,把逃回來的金軍驅到江邊敲殺,此時,金帝國皇室發生叛變,完顏亮的族弟完顏雍在東京(遼寧遼陽)自立為帝。
■■完顏亮得知巨變,並沒有回師平亂,率軍東進達瓜州(江蘇江都瓜州鎮),虞允文也隨之跟進抵達瓜州對岸的京口(江蘇鎮江),金軍渡江時又遭大敗,完顏亮下令諸將三日內渡江,否則殺無赦,軍令慘及,部隊大批逃亡,投奔完顏雍的新政府,大將耶律元宜與諸將商議,認為情勢不可為,於是決定發動兵變,在渡江前夕攻擊完顏亮的大營,完顏亮還以為宋軍偷襲,後來看到射進來的箭桿上標明是金軍器械,才知道大勢已去,叛軍紋殺完顏亮,金軍撤退北歸。

興慶屠城
■■成吉思汗舉兵西征前,曾向西夏帝國徵兵,西夏帝國皇帝趙頊拒絕,還嘲弄鐵木真,既然兵力不夠,當什麼大可汗,成吉思汗大怒,親率西征大軍攻西夏首都興慶(寧夏銀川),西夏竭立抵抗,蒙軍攻城不下,轉而西征。
■■成吉思汗西征長達七年,西元一二二六年返回漠北,整頓兵馬,於第二年親率大軍攻西夏,一路勢如破竹,兵鋒直逼首都興慶,西夏皇帝趙睍遣軍截擊,皆被擊破,蒙古大軍團團圍攻興慶,西夏戰士殊死抵抗,傷亡慘重,於是境內白骨蔽野、血染四處,已無力再戰,趙睍投降,成吉思汗立即斬殺,並屠滅西夏皇室,西夏帝國亡。


假道攻金
■■蒙古大汗窩闊即位後,執行成吉思汗的政策,攻滅金帝國,於是派遺皇弟拖雷攻鳳翔,自率大軍攻陜西,並派使者速不罕與南宋政府談判借路,速不罕走到沔州,被守將張宣所殺,拖雷得知大怒,立即從大散關出兵,沿漢水而下,攻入南宋境內,金軍鄧州駐防軍統帥完顏合達與蒙古交戰於禹山,遭到大敗,急退回鄧州固守。
■■西元一二三二年,拖雷率軍繞過鄧州,完顏合達統軍北上入衛開封,窩闊台率另一支軍隊乘黃河結冰時渡河南下抵達鄭州(河南鄭縣),派大將速不台進攻開封,完顏合達急馳至鈞州的三峰山,與拖雷大軍相遇,蒙軍鐵騎衝殺,金軍敗如山崩,十五萬大軍潰散,金帝國主力精銳盡失,開封四州重鎮皆投降蒙軍,金帝國全力苦守開封。
■■速不台大軍包圍開封,猛攻十六日,金政府與蒙古議和,送太子為人質,贈送大批金銀財寶予蒙軍,速不台退兵,蒙古使臣唐慶到開封談判,對金帝國皇帝顏守緒予以侮辱,金禁衛軍(飛虎卒)殺掉唐慶和蒙古使節三十多人洩恨,速不台得到消息,立刻攻城,完顏守緒乘蒙古軍尚未圍困開封前逃往歸德,再轉到蔡州,蒙古與南宋簽定同盟,蒙古大將塔察兒與南宋大將孟拱圍攻蔡州,相持數月,金軍苦戰支撐,但已絕糧,蒙古、南宋聯軍攻入蔡州,金帝國於西元一二三四年亡國。

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

五代至北宋戰爭

奇襲開封

■■唐帝國末期,強蕃宣武節度便朱全忠滅唐自立,建立五代十國中的後梁帝國,後梁並非大一統的王朝,屬於割據的形式,外有沙陀人所建的晉王國,與後梁處於戰爭狀態中。

■■後梁帝國俱有戰略上的優勢;外與契丹相結,內和強藩燕王劉守光、趙王王鎔和天雄節度使羅紹威聯盟,夾擊晉王國,晉王國苦戰不屈,乘後梁內亂時平服燕王國,招降天雄節度使,後梁帝國勢力大衰,僅能自保。

■■西元九二三年,晉王李存勗自立為帝,建立後唐帝國,李存勗即位後,立刻遣軍攻擊後梁帝國,後梁派名將王彥章抵禦,兩軍大戰於楊劉,相持不下,王彥章督師有功卻受後梁政府猜忌,將他徵調回朝,後梁改派一支軍隊攻下戰略重鎮澤州(山西晉城),分道進兵後唐,後唐軍糧食不足,又受扼於澤州的梁軍,情況危急,後唐軍將領建議李存勗與後梁議和,李存勗拒絕,親自率領大軍進攻,繞過澤州、潞州(山西長治),直逼後梁首都開封,後梁大軍大都駐紮黃河北岸一帶,開封防衛兵力空虛,後唐軍攻破開封,後梁皇帝朱友貞自殺,後梁帝國亡。



高梁河之役
■■北宋帝國於西元九七九年五月擊滅盤據山西一帶的北漢後,統一中原,力圖恢復燕雲十六州,自太原還師後,反道攻取幽州和薊州。
■■宋太宗趙光義在鎮州(河北正定)調發各地屯兵,親率大軍北進,一路進擊,抵達幽州(河北北京)城南,與遼軍耶律希達所率之軍相遇,遼軍大敗,幽州遼守軍甚為震駭,加緊防備,北宋軍挖地道、架雲梯猛力攻城,均被遼軍擊退,遼帝國景宗耶律賢得知幽州危急,派大將耶律休哥率勁軍銳卒救援,兩軍大戰於高梁河(北京西直門外),北宋軍因遠來疲憊,幽州城內遼軍又乘勢出擊,北宋軍大潰,趙光義乘驢車逃走,身受箭傷。



歧溝關之戰
■■遼景宗耶律賢逝世後,十二歲的聖宗繼位,由承天皇太后攝政,將遼國治理的井井有條,但北宋政府卻誤判遼國政局不穩,是北伐的良機。
■■西元九八六年,宋太宗趙光義積數年的國力,下詔攻遼,分兵三路,準備一舉收復遼帝國控制下的燕雲十六州,東路由曹彬出雄州(河北雄縣)走幽州,中路田重進出飛狐(河北蔚縣)走定州,西路由統帥潘美率大將楊業出雁門關,三路大軍連戰皆捷,遼軍撤退,將國防線後移,引北宋大將深入其境內,拉長戰線,擴大戰果。
■■東路軍人數軍力為三路大軍之冠,但所獲卻最少,又與遼軍大將耶律休哥對峙於涿水,遭遼軍多次痛擊,退往雄州,趙光義得知東路軍敗退,命曹彬調軍與田重進、潘美會師共取幽州,曹彬卻擅自率輕騎直攻幽州,沿途連遭遼軍截擊,一路退敗,到達涿州時,士卒困乏,糧食不繼,耶律休哥率大軍追及,兩軍戰於歧溝關(河北涿縣),北宋軍大敗,受到殲滅性打擊,曹彬率殘部逃走。
■■趙光義接獲東路軍覆滅,急令田重進、潘美撤退,中路軍駐守在蔚州的守軍被耶律斜珍痛擊,全軍覆沒,潘美不顧楊業在前線死戰不屈,沒有派兵接應,楊業且戰且退,被遼軍圍攻於狼牙谷,力戰而死,遼軍大舉追擊,田重進兵敗撤退亦遭襲擊,為遼軍所殺,北宋精銳之軍在此役損失殆盡,再也無力收復燕雲十六州。



靈州之戰
■■北宋帝國自立國以來,受到北方的遼帝國和西北方西夏帝國的侵擾,一直積弱不振,神宗趙頊繼位後,任用王安石為宰相,推行新法,力圖富國強兵,討伐強鄰。
■■西元一○八一年,趙頊傾全國之師攻打西夏,發動三十萬大軍,約請吐蕃出兵三萬夾擊,共分五路大軍進擊,合兵於靈州(寧夏靈武),西夏採堅壁清野戰略,引北宋軍深入,所以五路大軍進展皆很順暢,直逼靈州城下,但是北宋軍統帥李憲卻停駐在蘭州,屯兵不進,四路大軍在靈州城下會合,沒有主帥,大起內哄,西夏派軍抄襲糧道,再反攻靈州城,決開黃河堤防灌城,北宋軍崩潰,死二十餘萬。


汴京淪陷
■■女真部族自東北興起後,以狂風掃落葉之勢吞滅遼帝國,北宋政府利用形勢,與金帝國簽訂「海上盟約」,南北夾擊殘餘的遼軍,兩國分別出兵,獲勝後會師於古北口,金軍屢戰屢勝,連下遼的中京、西京,北宋派宦官童貫領軍十五萬伐遼,收復燕雲十六州,遼軍迎戰,大破北宋軍於蘆溝橋,宋徽宗趙佶仍不放棄北進,適逢遼的大將郭藥師投降,趙佶再命童貫奇襲燕京(河北北京),遼軍反擊,以鐵騎衝殺,北宋軍近二十萬人,死傷殆盡,屍體盈路,遼人作歌諷刺北宋軍隊的無能。
■■金太祖完顏阿骨打見北宋軍不可能在古北口會師,於是直接從居庸關南下,直攻燕京,一戰破城,燕京為金軍攻下,北宋政府派使者要求索還燕雲十六州,阿骨打不允,幾經交涉,才簽下和約,北宋得到燕京空城和六州土地,但須付出大量銀、絹、米糧和代稅錢,還規定兩國都不准招降納叛。
■■西元一一二三年,遼平州守將張覺投降北宋,北宋違約納叛,金軍再啟戰端,奪回平洲,金帝國要求北宋政府交出張覺,趙佶懼怕金軍,就殺掉張覺,送回人頭,此一措施,使原本投降北宋的遼軍不滿。其後,金軍向北宋索取二十萬石的軍糧,北宋政府拒絕,金太宗吳乞買以北宋違約為理由,興兵南下。
■■西元一一二五年,金軍分兩路進攻,東路由幹离不領軍,由平州入燕京而下,西路由粘罕領軍,由雲中(山西大同)攻太原,負責防守燕京的怨軍叛變,東路軍長驅直下,目標汴京(河南開封),西路軍受制於堅守不下的太原駐軍,只好屯兵城下,東路軍渡過黃河,準備圍攻汴京,趙佶惶恐失策,以退位平息眾怒,由欽宗趙恒繼位,趙恒命召勤王之師赴開封救援,皆為金軍所敗,趙恒只好與金軍議和,割太原、中山、河間三鎮,搜刮汴京內所有財富二十萬兩、銀四百萬兩予金,歸還燕雲之地,尊金太宗為伯父,金軍飽掠而去。
■■一一二六年,趙恒致書耶律大石所建的西遼國,欲聯結西遼夾攻金帝國,信件被金軍截獲,金太宗大怒,命大軍再度南下,仍分東、西二路,北宋三十萬禁軍望風崩潰,只要聽見金軍的戰鼓鳴擊,就爭相逃命,於是兩路大軍順利會師汴京城下,猛烈攻城,汴京陷落,徽宗、欽宗兩個皇帝親自赴金軍大營乞和,金軍掠奪全城財物後,俘擄徽、欽二帝及皇室三千人送往東北苦寒的五國城(吉林依蘭),北宋亡國。

2007年12月20日 星期四

隋唐時代戰役

黎陽起兵
■■隋煬帝楊廣於西元六一三年,動員全國兵力攻擊高麗遼東城,兩軍攻守激戰二十餘日,死傷慘重,忽傳隋帝國後方鎮守黎陽(河南濬縣)的楚國公楊玄感以解救百姓於水火中起兵叛變,楊廣只好放棄攻城,征遼所有的的軍資器械完全丟棄,從高麗回師平亂。
■■楊玄感號召起義,有十餘萬人響應,軍力雄沛,楊玄感率軍攻洛陽,隋大將宇文述來救,楊玄感進攻受阻,只好轉攻關中,但是尚未到達潼關就被隋軍所滅。


雁門之圍
■■隋文帝楊廣三度征遼皆無重大收獲,於是計劃第四度征遼,西元六一五年,楊廣前往涿郡準備征遼大計,東突厥始畢可汗得到消息,親統十餘萬騎兵突襲楊廣,楊廣退到雁門(山西代縣),被突厥大軍團團圍住,殺聲震天,箭如雨下,楊廣驚駭不已,手足無措,痛哭流涕,毫無應變之道。
■■楊廣部將樊子蓋建議楊廣下令徵兵勤王,並宣佈不再征遼,另外親自出面犒賞將士,楊廣一一答應,親自對將士許下承諾,若能脫險,必有重賞,大臣蕭瑀獻策說:「依照突厥的習俗,可汗出兵,可敦(皇后)必定知道,請派密使向可敦求救。」楊廣大為歡喜,派特使快馬前往。
■■始畢可汗的可敦,是隋皇室的義成公主,在隋帝國的和親政策下,嫁給突厥的可汗,義成公主得知祖國有難,派人向始畢可汗報告:「北方有警」,始畢可汗才解圍而去。


渭水退敵
■■唐帝國建立初期,東突厥為大漠雄主,對唐帝國時予侵略,唐高祖李淵對東突厥的入寇備感威脅,甚至想遷移首都以避其兵鋒。西元六二六年,李淵傳帝位於太宗李世民,東突厥立刻向長安發動奇襲,頡利可汗與突利可汗聯兵南下,大軍直抵長安附近的渭水橋上,長安兵力只有數萬,實力不足以與東突厥十餘萬大軍作戰。
■■李世民急忙與大將李靖商議退敵之計,李靖建議:「最好賞賜金帛予突厥,再與其和談,我則率領一支軍隊潛行到豳州截斷突厥的後路,突厥如果願意和談,其兵必驕,驕兵必敗,若突厥要戰,我們可前後夾擊,現在各路勤王之師已在途中,逐漸結集,不過,陛下剛剛即位,國家需要安定,以不戰為上策。」李世民欣然允諾,親自率六位大臣到突厥陣前,隔著渭水與頡利、突利可汗談判。
■■李世民對他們表示,唐帝國繼續臣服於東突厥帳下,並答應增加進貢的財物,頡利可汗才滿意的撤退,李世民孤注一擲,親冒危險的乞和,換來唐帝國的安定和富強。


定襄出擊
■■西元六三○年,唐帝國太宗皇帝李世民對東突厥的侵略予以反擊,派大將李靖北征,李靖進襲定襄(緩遠和林格爾),頡利可汗倉慌逃走,李靖率軍急追,深入陰山,遇到頡利可汗的步哨千餘帳,李靖奇襲破之,命降兵為嚮導,逼近頡利可汗的牙帳。
■■李靖命蘇定方為前鋒,率二百鐵騎,乘大霧迷漫時前進,離頡利可汗的牙帳約七里之處,忽然大霧散去,唐軍看見牙帳,閃電進擊,頡利可汗狼狽而逃,李靖率軍追及,斬東突厥一萬多人,一舉擊潰東突厥主力,頡利可汗向西逃走途中,為唐軍所捉,東突厥亡,李世民聲威震懾四鄰,被各部族尊稱為「天可汗」。


白江口之戰
■■高麗王國在隋帝國三度征伐不下,橫行於東北及朝鮮半島,唐帝國初期,高麗屢次欺凌新羅,唐太宗李世民勸阻無效,決定予以討伐。
■■西元六四四年,李世民親征高麗,唐軍一路獲勝,進抵安市(遼寧鳳城),安市守將楊萬春固守,唐軍百道攻城,楊萬春堅毅固守,相持六十日,嚴冬已至,大地冰封,唐軍只好撤退,李世民送綢緞一百匹給楊萬春,表示對他的敬意。
■■唐軍撤退後,高麗仍侵略新羅,新羅乞求救援,唐政派軍擊之,未獲勝利,後來改變戰略,不直接攻擊高麗,先征服百濟,在朝鮮半島上建立根據地,然後南北夾擊高麗。西元六六○年,大將蘇定方乘海艦自成山(山東文登)渡海直攻百濟,攻破百濟首都,俘擄百濟王義慈,蘇定方留大將劉仁願鎮守百濟。
■■百濟高僧道琛和大將福信迎接在日本的百濟太子扶餘豐回國,繼承王位,發動反攻,包圍劉仁願駐軍,唐政府派劉仁軌增援,堅守兩年,僵持不下,其後大將孫仁師渡海增兵,劉仁軌率水師從熊津進入白江(錦江),準備與孫仁師會合,日本天智天皇下令援救百濟,傾舉國戰船來襲,與劉仁軌相遇於白江口,兩軍決戰,唐軍腰截日本艦隊,使日本水師首尾不能相顧,邊戰邊退,唐水師猛烈衝殺,擊沈、焚毀日艦四百餘艘,烈焰衝天,海水都化成血水,唐軍平定百濟,進而征討高麗,於西元六六八年底定高麗。


怛羅斯之役
■■唐帝國強盛時期,阿拉伯半島上的大食帝國興起,向東發展,與唐帝國爭奪西域霸權,大食與吐蕃王國聯合東進,於是天山以西諸國皆與唐斷交,西域諸國中以小勃律最重要,吐蕃在小勃律設有重兵,牽制唐帝國的西進力量。
■■西元七四七年,唐政府派大將高仙芝率步騎一萬多人伐小勃律,高仙自龜茲出發,穿越坦駒嶺(興都庫什山),抵達小勃律,破城破之,俘擄小勃律國王返國,這次用兵的路線,是世界軍事史上最艱險的路程之一。
■■吐蕃、大食並不因此退怯,煽動西域諸國對抗唐帝國,西元七五○年,石國(塔什干)國王車鼻施對唐有敵意,唐政府再派高仙芝出征,高仙芝大軍攻陷石國,車鼻施及其王子遠恩投降,車鼻施俘至長安被殺,遠恩在途中逃走,向西域諸國和大食帝國求援,大食帝國派出強大軍團二十萬東進,與高仙芝所率領的七萬蕃漢混合軍團相遇於怛羅斯(吉爾吉斯湖奧立阿塔城),兩軍血戰五日,不分勝負,可是高仙芝部隊中的突厥人忽然倒戈,與大食軍內外夾攻,唐軍大敗,死傷二萬餘人,高仙芝狼狽逃回,唐帝國從此無力向西開拓領域。


潼關之戰
■■唐帝國平盧、范陽、河東節度使安祿山於西元七五五年起兵叛唐,自范陽起兵南下,一路勢如破竹,抵達洛陽,逼臨長安,唐政府急遣哥舒翰赴潼關禦敵,阻擋敵軍攻入首都長安。
■■哥舒翰軍鎮潼關,探取堅守不出的戰略,欲使遠道而來的安祿山大軍糧粖不足,自行退兵,屆時再出關追擊,但是宰相楊國忠認為哥舒翰只守不攻的戰略是別有企圖,屢次催他出關應戰,唐玄宗李隆基也下令哥舒翰進攻,哥舒翰不得已,只好出關作戰,遭安祿山軍伏擊,唐軍全軍覆沒,哥舒翰被俘,首都長安接著淪陷。


兵敗陳濤斜
■■安史之亂爆發後,唐帝國首都長安及東都洛陽淪陷,唐肅宗李亨即位,亟欲有所作為,宰相房琯請命,願率軍收復兩京,李亨答應,任命房琯為統帥。
■■房琯是文官,不懂軍務,平時迂闊大言,自以為是,又喜歡任用浮華之士,將軍務交付李楫、劉秩等白面書生,房琯率軍出征,與安祿山大將安守忠大戰於長安附近的陳濤斜,房琯採用古代車戰,以牛車二千乘,騎兵、步兵混於其中,安祿山軍順風鼓噪、大喊,牛群受到驚嚇,然後放火焚燒唐軍陣地,人畜大亂,再驅兵攻殺,唐軍此役死傷四萬餘人,僅有數千人逃走。

2007年12月19日 星期三

大分裂時代戰爭

兵敗枋頭

■■東晉中期,荊州刺史桓溫掌握軍權,亟思北伐中原,建功立業,掌控東晉帝國政權,桓溫曾於西元三五六年北伐,進抵洛陽而返,東晉政府封他為大司馬,兼領揚州牧,以表其功高權盛。

■■這時北方各國以前燕、前秦為最強,前燕皇帝慕容暐年幼,由慕容評執政,慕容評貪墨昏庸,因而政治大壞,桓溫認為是北伐的良機,於是在西元三六九年率步騎兵五萬,自姑熟北上,循水道運糧,桓溫自率主力取東水道,轉經山東進入黃河,然後溯河西上,另遣一軍打通直捷而短的渦水道,出入黃河石門,達到運輸便利安全的目的。

■■前燕軍攔截遭到大敗,桓溫率軍續進,慕容暐起用慕容垂為大將,負起阻擋東晉軍的攻勢,慕容垂派軍兵扼守石門,阻止晉軍打通渦水漕運線,又在東晉軍背後發動游擊戰,遮斷東水道的糧運,桓溫率軍到達枋頭(河南濬縣)時,已有糧食不足的狀況,此外,東晉大軍以步兵和水師為主,騎兵很少,在華北平原上對付以騎兵為主的前燕鮮卑大軍,已處於不利的情勢,桓溫仍進行攻擊,數戰不利,且糧食已盡,就燒船自陸路奔回,退兵時以精銳斷後,急速撤退南歸,慕容垂率八千騎隱密地跟蹤於其後,數日後,東晉軍鬆懈警備,慕容垂急追趕上,驅兵擊殺,斬首三萬餘,桓溫率殘兵敗將狼狽逃回。

淝水之戰

■■氐部落建立的前秦帝國統一北方後,士馬強盛,前秦皇帝符堅決定南下滅掉東晉帝國,西元三八三年,大舉出兵,以符融為統帥,督導前鋒慕容垂等軍為前鋒,自率大軍隨行,動員步兵六十萬,騎兵二十七萬,號稱百萬,東晉帝國舉國震恐。

■■符融率三十萬攻下壽陽(安徽壽縣),符堅統軍至項城(河南項城),大軍停駐後,自率八千輕裝勁甲騎兵趕到壽陽,派東晉降將朱序向東晉大將謝石勸降,朱序卻建議謝石在前秦大軍尚未完全集結時,乘機攻殺,謝石派劉牢之領精兵五千攻洛澗,劉牢之所率的北府兵有若猛虎出山,見人就殺,前秦軍迎戰大敗,爭相渡河逃命,溺死一萬五千人,東晉乘勢西進,前秦大軍佈陣於淝水(南肥河),謝玄派人要求前秦軍後移,再渡河決戰,前秦諸將反對,符堅不聽,他說:「我們等他們渡河未到岸時,以鐵騎衝殺,就可大獲全勝。」於是下令全軍後退十里。

■■前秦大軍一移動,陣式就大亂,朱序又在陣後大呼:「我軍敗已,大家趕快逃命!」前秦軍潰如潮水,不可收拾,統帥符融巡視陣地,力求制止,反被亂軍撞倒,被馬匹踏踐而死,謝玄立刻發動攻擊,八萬精兵齊步衝殺,前秦軍奔潰,符堅隨著亂軍逃走,幾乎被流箭射死,逃往慕容垂的軍隊中,沿途收集散兵敗卒十餘萬回到首都長安。

■■前秦帝國自此役後,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全局的能力,各部族紛紛獨立,前秦帝國瓦解,北方再度陷於混亂的局面。

參合坡追擊

■■淝水之戰後,鮮卑拓跋部落自北方堀起,建立魏王國,臣屬於鮮卑慕容部所建的後燕帝國,後燕帝國起初對魏王國善盡宗主國之責,但後燕開國皇帝慕容垂年老,其子慕容寶掌事,對魏王國索取良馬不成,還扣押使者,主臣關係破裂,成為敵對狀態。

■■慕容寶威逼魏王國不成,於是統軍北征,率九萬精兵討伐,魏王拓跋珪採取堅壁清野政策,後燕大軍途中沒有遇到抵抗,長驅直入敵境四百里,如入無人之境,魏軍潛行後方,切斷後燕與其首都中山的聯絡,又散佈謠言,患有重病的後燕皇帝慕容垂已死,後燕軍聞之,疑懼不安,只好撤退,魏王拓跋珪率軍急追,一路上卒銜枚、馬勒口,七日之內追擊已退十四日的後燕軍,到達參合坡(山西大同)合圍總攻,後燕軍倉促應戰,為魏軍擊潰,死四萬餘人,降四萬餘人,拓跋珪坑殺所有的降卒,慕容寶率數千人逃回。

■■西元三九六年,參合坡追擊的第二年,慕容垂親自率領大軍復仇,行至參合坡時,只見白骨如山,軍士痛哭親人,聲震天地,慕容垂無心再戰,下令退軍,就在撤退途中逝世,後燕帝國自此衰弱,西元四○七年為魏王國滅亡。


平城出擊
■■鮮卑拓跋部落自大漠南移,在華北建立魏帝國後,大漠的廣大領域由柔然部落佔據,並不時南下侵擾魏的邊境,魏軍雖屢次征討,但柔然善於奔竄,以致魏軍無重大收獲,其後魏軍採奇襲策略,才大有斬獲。
■■西元四二九年,魏太武帝拓跋珪統大軍自平城(山西大同)出擊,輕裝勁甲沿栗水(翁金河)前進,襲擊柔然主力,柔然紇升蓋可汗猝不及防,倉慌逃逸,軍民四散驚走,魏軍沿栗水西行,分兵搜索,降俘三十萬柔然人,捕獲百餘萬匹馬,畜產數百萬,太武帝大軍抵達涿邪山才返回,此次出擊是魏帝國對柔然部落的重大勝利。


晉州之戰
■■西元五三四年,元魏帝國因為內亂分裂出兩個政權,分別是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及宇文泰主政的西魏,十餘年後東魏改國號為齊,史稱北齊,西魏改國號為周,史稱北周,兩國交兵不已,戰鬥連年。
■■北齊、北周實力相當,難分高下,一直到北周武帝宇文邕繼位後,情況才大有轉變,宇文邕才識明敏,英明勇武,又逢北齊昏君後主高緯,政治紊亂,還殺害名將斛律光,北齊勢力大衰,宇文邕決定征伐北齊。
■■西元五七六年,宇文邕親率大軍攻向北齊,前鋒包圍晉州(山西臨汾),高緯自二百里之外的晉陽(山西太原)南下救援,北周軍攻下晉州,高緯卻率北周十餘萬大軍沿途停頓休息,與其愛妃馮小憐打獵遊樂,北周軍乘機補強晉州防備,高緯抵達晉州後,北齊軍猛烈攻城,擊破城牆欲衝入時,高緯下令暫停,請馮小憐觀戰,北周軍立刻堵住被擊破的城牆,北齊軍只好再度攻城,交戰一個多月後,宇文邕所統的大軍來救,兩軍在晉州城外決戰,高緯遠望戰鬥激烈,又聽到殺聲震天,驚懼無措,先行逃走,北齊軍遙望皇帝逃走,霎時崩潰,北周軍獲勝,一路追擊高緯,有抵北齊首都鄴城(河南臨漳),俘擄高緯,北周併滅北齊,統一北方。


壽陽陸沈
■■壽陽(安徽壽縣)是元魏帝國突入淮河南岸的軍事重鎮,後梁武帝蕭衍計劃奪取壽陽,受制於元魏守將李崇,屢戰皆敗,元魏降將王足獻策,發民兵三十萬,在壽陽城下游八十公里之地的鐘離(安徽鳳縣)築起水堰,用以截阻淮水,淮水上游水位提高,即可淹沒壽陽,武帝採用此計劃,但主管水利的官員認為不可行,因淮水河床泥沙量大,水堰基礎難以支撐巨量的水壓,武帝卻堅持執行。
■■淮堰自西元五一四年十一月動工,至五一五年完成,水堰才積蓄小部份淮水就崩塌,然而因尚無重大損失,武帝下令重建,從五一五年四月到五一六年四月,費時一年餘,建造堰長九里,高二十丈,下寬一百四十丈,上廣四十五丈的巨大水堰,堰上種植柳樹,軍隊駐紮堤上,準備接收壽陽。
■■元魏得知後梁帝國的計劃,本擬出動大軍奪取淮堰,但淮堰完成五個月後,淮水水位暴漲,水庫短時間內蓄積巨量的水,淮堰承受不住,天崩地裂一聲巨響,淮堰崩潰,堰上的軍隊和淮河沿海居民十餘萬為巨流衝走,捲入東海中,淮堰攻城徹底失敗。


健康陷落
■■西元五四七年,東魏(北齊帝國前身)帝國大將候景獻其領地黃河以南十三州投降後梁帝國,後梁大臣紛紛反對,因收納此一領土,必會遭東魏的攻擊,可是梁武帝蕭衍對這片廣達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欲據為己有,就接受候景的投降,並把十三州併入版圖,封候景為河南王。
■■東魏帝國得知,立刻攻擊候景,候景難以支撐,後梁派蕭淵明率大軍會同候景部隊攻佔彭城,為東魏大將慕容紹宗所敗,蕭淵明被俘,候景一路敗退,也全軍覆沒,只好率數百名親軍進襲南豫州,驅逐地方官員,梁武帝立刻任命候景為州長。
■■蕭淵明被俘後,東魏皇帝高澄命他寫信予武帝,指使兩國和解,武帝回書表示答應,候景得知,請求武帝切勿和解,武帝保證不會,候景懷疑武帝的誠意,就假冒高澄的名義,寫一封信給武帝,信中提議以蕭淵明交換候景,武帝答覆:「早上送還蕭淵明,晚上就送回候景。」候景悲憤不已,立刻集結兵力,從南豫州出發,兵鋒直逼南梁首都健康(江蘇南京)。
■■候景於西元五四○年八月起兵,大軍長驅直入,十一日進抵健康,百道攻城,破健康城,進圍臺城(皇城),武帝詔四方勤王之師來救,各勤王之師紛紛抵達,卻不救援,反而相應惡鬥,候景猛攻臺城,終於陷落,候景幽禁武帝,將其活活餓死,自此候景專制後梁帝國大權,一直到西元五五二年,才為後梁大將王僧辯、陳霸先聯兵驅逐出健康,候景在敗逃中,遭部將刺殺而死。


滑臺怯戰
■■西元四四五年,魏帝國爆發民變,變民首領蓋吳,派人向南宋帝國求援,南宋文帝劉義隆頒發詔書,對他封官拜爵,鼓舞他繼續對抗魏政府,不久蓋吳失敗後,魏皇帝拓跋燾搜到這些詔書,驚憤不已,決定南征。
■■拓跋燾親率大軍攻擊懸弧(河南汝南),圍攻四十二天,沒有攻下,只好撤退,等待冬季,河川冰封,再行攻擊,南宋政府因此役而對魏軍軍力甚為輕視,決定反攻,劉義隆派其弟劉義恭為統帥,命蕭斌、沈慶之、龍起法、王玄謨分兵進攻,從歷城(山東歷城)渡黃河北上,先攻下碻磝(山東荏平),王玄謨西攻滑臺(河南滑縣),龐起法西攻潼關,王玄謨攻滑臺長達二個月,無法攻下,拓跋燾親自領兵來救滑臺,號稱百萬雄師,胡茄戰鼓相應傳來,聲勢驚人,魏軍才到離滑臺二十里之外的枋頭,王玄謨驚懼不已,不敢迎戰,急令撤退,魏軍追擊,南宋軍全軍覆沒,王玄謨逃到碻磝。
■■據守碻磝的大將蕭斌、沈慶之認為碻磝孤城難守,於是撤退到彭城(江蘇銅山),拓跋燾採崔浩所策劃的戰略,略地而不攻城,分三路兵分別至廣陵、瓜步、橫江,使南宋駐守彭城、盱眙的重兵,只能徒守孤城,不俱作用。拓跋燾大軍從滑臺渡黃河南下,避開城市,穿越原野,抵達長江北岸瓜步(江蘇六合),與南宋首都健康隔江相對,揚言造艦渡江,但魏軍擔憂彭城守軍會自後方偷襲,於第二年,西元四五一年撤退,退兵途中採燒殺戰略,大肆破壞南宋帝國的物資、人民,從黃河到長江的四百里範圍內,殘破不堪,渺無人煙。

2007年12月12日 星期三

三國時代著名戰役

官渡之戰
■■東漢帝國末年,中央政府解體,各地豪強大吏擁兵據地混戰不已,當時北方有兩大勢力,一是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的曹操,二是以世族豪強起家的袁紹,袁紹勢力遠較曹操為強,據有冀、幽、并、青州,地廣兵多,亟思消滅曹操稱霸中原。
■■西元二○○年,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焉於白馬(河南渭縣),袁紹自領大軍坐鎮黎陽(河南濬縣),曹操北上救劉焉,兵行至黃河岸的延津,假作渡河的行動,袁紹得知曹操軍隊北上,就分兵擊之,曹操並不渡河,反而急速率軍到白馬,顏良倉促應戰,為關羽所殺。
■■袁紹前鋒既敗,就率軍渡黃河,派軍進擊曹軍,曹操故意示弱,撤退時將輜重丟棄於路上,引誘袁軍四處搶奪,乘袁軍混亂中,袁軍果然中計,曹軍乘勢攻殺,斬擊袁紹大將文醜。曹操雖贏取兩次前哨戰,但糧粖不足難以久戰,遂撤退到官渡(河南中牟),袁紹也進軍逼近,兩軍在官渡對峙,袁紹的幕僚沮授建議袁紹採持久戰,迫使糧粖不足的曹軍不戰自退,袁紹拒絕。
■■在官渡對峙時,曹操軍築起高壘,固守陣地,袁紹見曹軍不出,便命令士兵在曹軍軍營外堆起土山,砌起高樓,用箭攻擊曹操,曹軍士兵行走皆得用盾遮擋或是匍匐前進,曹操在此時趕製拋石機,以巨石擊毀袁軍的壁樓,接著袁紹又命士卒暗中挖地道,直通曹營,曹操得知,下令士卒在營內挖長溝截斷袁軍地道,雙方攻守相持達一個多月之久。
■■曹操大軍久駐,危機重重,於是改變戰略,以奇襲方式主動攻擊,袁紹的糧草集中於烏巢(河南延津),屯軍防備並不嚴,曹操親率勁軍銳卒五千攻打烏巢,曹軍一律改用袁紹軍服和旗號,從小路進擊,遇有盤問,就詐稱是奉派增援烏巢防守的軍隊,到達烏巢後,乘夜縱火燒營,盡燒其輜重糧草,殺守將淳于瓊,袁紹知道烏巢遭襲,並不派兵增援,反而攻擊官渡曹軍大營,但屢攻不下,袁軍軍心動搖,不戰自亂,曹軍發動全面攻擊,消滅袁軍主力,袁紹狼狽逃跑。
■■官渡之戰後,袁紹氣憤病死,其子袁尚、袁譚各據一方互不合作,為曹操逐步消滅,北方大致為曹操所統一。


赤壁之戰
■■官渡之戰後,曹操逐漸底定北方,遂轉伐南方據有荊州的劉表,劉表不久病死,其子劉琮降曹,當時劉備屯兵樊城,曹操大軍逼近,一經接戰立刻潰退,逃至夏口,依附劉表長子劉琦,繼而投靠江東孫權。
■■曹操取得荊州後,揮兵順江東下,此時孫權與劉備聯軍西上迎敵,兩軍隔江對峙於赤壁(湖北嘉魚),曹操大軍三十五萬,屬於北方騎兵部隊,長於陸戰,孫權、劉備聯軍是水陸混合軍團,善長水上作戰,且曹操軍隊遠來疲乏,軍中又因水土不服而多生疾病,且陸戰之師不習慣水上風浪顛簸,因而戰力大損,孫權、劉備聯軍在大將周瑜、軍師諸葛亮的帶領下,步步為營,謹慎作戰。
■■曹操為了減少船身的搖晃,以鐵索將戰船結連,上面舖以木板,人馬通行無礙,曹軍鐵索連船之計被周瑜部將黃蓋發現弱點,建議周瑜速戰火攻,周瑜接受黃蓋的建議,並派黃蓋詐降曹操,曹操對黃蓋投降起初懷疑,但又查不出欺暪之處,於是和黃蓋約定好投降的時間和信號。
■■西元二○八年,黃蓋率十艘大船,偽稱載運糧草,其實船內裝滿易燃的柴草、油料,大船後拴上小艇,向曹軍急駛而去,曹操見黃蓋來降起先頗為得意,後發覺有異,待下令阻止已來不及,十艘大船士兵引火燃燒,同時撞向曹軍水寨,船上士兵跳上小船逃走,火船撞上曹軍戰船,又逢強烈的東南風勢,火藉風勢,曹軍戰船又用鐵索相連,火勢蔓延無止,頓時形成一片火海,接著又燒到岸上的曹軍營寨,曹軍大亂,軍士倉慌逃生,孫權、劉備聯軍乘亂攻殺,曹軍潰散,死傷狼籍,曹操帶領殘軍敗將北遁,赤壁之戰結束,曹操的統一大業在此役受到重挫,其後,孫權、劉備各霸一方,形成三國鼎立的局勢。


陳倉之圍
■■三國鼎立以來,蜀漢亟思北伐曹魏,以興復漢帝國偉大的光榮為目標,諸葛亮是此一目標的執行者,西元二二八年,諸葛亮得知魏軍東下攻東吳,關中兵力空虛,於是率軍北伐,大軍直指關中重鎮陳倉(陝西寶雞)。
■■陳倉守將郝昭統三千兵固守,在城外深溝高壘,遍排鹿角,準備迎戰,諸葛亮命軍急攻,架起百乘雲梯,周圍用木板遮護,擂擊戰鼓,士卒勇猛前進,郝昭望見蜀漢軍架起雲梯,四面八方圍攏而來,下令三千軍士各持火箭,分佈四面,待雲梯靠近,發弓射之,蜀漢雲梯逼城,被城上火箭射中,雲梯盡焚,梯上軍士都被燒死,接著矢石如雨而下,攻城的蜀漢軍難以支撐,只好撤退,暫緩攻擊。
■■諸葛亮見雲梯被燒盡,改用攻城車衝撞城牆,郝昭令軍士將巨石鑿洞,貫穿葛索飛打攻城車,於是攻城車皆被擊壞,諸葛亮認為正面仰攻難以破城,就轉採掘地道攻城,郝昭又於城中掘重濠橫截,地道攻戰又告失敗,因此兩軍相持二十多日,蜀漢軍遠道而來,糧運困難,不能持久作戰,此次大軍出征,受扼於陳倉的固守,只好退兵結束。


襄平之役
■■東漢帝國末年,遼東太守公孫度割據遼東,成獨立狀態,傳至其子公孫康,適逢曹操追擊逃奔遼東的袁尚,公孫康畏懼曹軍,斬殺袁尚,獻其首級予曹操,曹操為表其功,封公孫康為襄平侯,數十年後,傳至公孫淵,公孫淵擺脫曹魏帝國控制,就自稱燕王,並與鮮卑部落聯合入侵邊境。
■■曹魏帝國明帝曹叡命太尉司馬懿征伐,司馬懿統馬步軍四萬出發,兵行神速,三個月後到達遼東,公孫淵早有準備,命卑衍、楊祚分八萬兵於遼東,嚴密扼守要道,欲阻緩曹魏軍攻勢,使其遠地而來,師老兵疲,減弱戰鬥力,司馬懿識破其計,並料定遼東重鎮襄平(遼寧遼陽)兵力空虛,於是率軍從小路直指襄平城下。為轉移敵軍重心,司馬懿派士兵手持旗幟出沒於城外南方,旌旗遍野,有若大軍雲集,公孫淵急調精銳於南方,司馬懿乘機泛舟渡過濟河,兵臨襄平城下北方,渡河後,命將士沈船焚糧,背水一戰,依傍遼水圍困襄平。
■■時值秋雨連綿,平地水深數尺,公孫淵恃水之便,放縱城內軍民出城砍伐柴薪,放牧牛馬,司馬懿下令軍士不得奪取柴薪、牛馬,司馬懿幕僚陳珪問為何坐視不顧,又不攻城,司馬懿答道:「現在敵軍多而我軍少,敵軍糧少,我軍糧足,加上大雨連綿不止,急攻無益,而且,我軍發自京師,不怕敵人來襲,就怕敵人逃走。目前敵軍的糧食已盡,若我軍搶奪他們的柴薪、牛羊,就是在驅迫敵軍逃走。戰爭!是詭譎多變的,要視情況的不同而有所變化。敵軍以為連綿大雨可以阻擋我軍,所以糧食雖盡卻不肯屈服,我軍就順應其勢,不要因小利而驚走他們。」
■■遼東雨季過後,天候晴朗,襄平城中糧盡,軍民只好宰殺牛馬飽腹,於是軍心動搖,司馬懿下令攻城,四面合圍,掘地道、裝雲梯,日夜攻打不息,城內守軍欲殺公孫淵投降,公孫淵聞知大驚,棄城逃走,為曹魏軍斬殺,曹魏成功地平服遼東之地。


江陵對戰
■■西晉帝國初期,東吳大將陸抗鎮江陵(湖北江陵),與西晉名將羊祜鎮襄陽對峙,雙方在邊境上從事政治作戰,互鬥不已。西元二七二年,東吳西陵鎮將步闡投降西晉,陸抗聞變,立刻率軍圍西陵(湖北宜昌),羊祜採圍魏救趙之計,不解救西陵,反而直攻江陵,逼迫陸抗還師回救,但陸抗深謀遠慮,知江陵易守難攻,置之不顧,仍圍攻西陵。
■■江陵地勢平坦,陸抗曾命部將張咸建造水堰,將附近一帶低窪地區積水成澤,不利敵軍直攻,羊祜計劃利用水道浮船運糧,但又懼東吳軍破壞水堰,於是揚言西晉軍將破壞水堰,挑去積水,便利步、騎兵通行,陸抗聞之,明這是羊祜的詐敵之計,立刻命張咸破壞水堰,積水立刻消退,當羊祜率軍到達時,已無積水,只好棄船改用車運,延時費力,江陵久攻不下,無功而返,此時陸抗已輕易地攻破西陵,斬擊叛將步闡。


奇襲成都
■■曹魏帝國末年,司馬家族掌控朝政,宰相司馬昭見蜀漢帝國大將姜維與後主劉禪互有心結,於是決心伐蜀漢,西元二六三年,司馬昭任命鐘會為統帥,派鄧艾、諸葛緒率三萬人進擊姜維所駐守的邊防重地,曹魏軍攻下漢中,姜維退守劍閣要地,鐘會久攻不下,加上糧食不足,準備退兵,但鄧艾的奇襲扭轉了戰局。
■■鄧艾率軍至陰平(甘肅文縣),得知陰平有小路可通到劍閣以西百餘里的涪縣(四川縣陽),離蜀漢首都三百里,於是率精銳敢死部隊自陰平出發,行經無人之地七百里,鑿山通道,造橋開路,遇到斷岸絕壁,鄧艾即身裹毛氈,翻滾而下,將士皆攀木緣崖,魚貫而進,盤旋曲折,進抵涪縣以北的江油(四川江油),後主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迎戰,兩軍交戰於棉竹,諸葛瞻戰死,曹魏軍進逼成都,後主驚懼投降,姜維聞訊,立刻自劍閣撤軍還救成都,行軍途中接獲後主投降的命令,也投降曹魏軍,蜀漢帝國亡。

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

西漢時代戰役

睢陽死守

■■西漢帝國建立後,其開國君王劉邦為了要鞏固皇室的統治力量,採行封建與郡縣並行的地方行政體制,王國下統治數個縣或郡,賦予諸王極大的統治權,這些王國歷經四十餘年的發展,實力逐漸強盛,產生離心現象。

■■西漢景帝時,皇室對各封國難以控制,大臣晁錯建議景帝採取削地政策,景帝贊成此一政策,削除了幾個小王國後,準備削吳王國的會稽、章豫郡,吳王劉濞不能忍受,於西元前一五四年聯合濟南國、菑川國、膠西國、膠東國、趙國和楚國叛變,西漢半壁江山淪陷,稱為「七國之亂」。

■■景帝大為驚慌,在七國「清軍側」的名號下,殺掉晁錯,冀望七國停止叛變,吳王劉濞不為所動,繼續進軍,忠於皇室的梁王國迎戰大敗,退守睢陽(河南商邱),梁王劉武堅毅抵抗,聯軍中的精銳吳、楚二十大萬久攻不下,景帝派大將周亞夫救梁國,周亞夫率軍到洛陽後,並不救梁國,反而引兵走昌邑,另派騎兵繞道截斷吳軍糧道,聯軍攻不下睢陽,糧道又被切斷,只好退師,周亞夫啣尾追擊,吳軍大敗,七國聯軍主力喪失,七國各王自殺或被殺,七國之亂平定。


馬邑之謀
■■匈奴自西漢建國初期,就不斷的南侵,西漢帝國因國力不足,採取和親政策,減少匈奴的侵擾,此一政策實施長達六十餘年。
■■西漢帝國經過長期的厚植國力,兵精糧足,戰馬充沛,漢武帝劉徹決定對匈奴反擊,西元前一三三年,採用誘敵先發的戰略,派王恢、李息、李廣、公孫賀、韓安國等將領,分統步兵、騎兵和戰車兵三十萬埋伏於馬邑附近山谷中,王恢另遣與匈奴有商業來往的馬邑豪民聶壹誘敵,聶壹詐騙匈奴軍臣單于,宣稱可作內應,斬殺馬邑縣令,大開城門迎匈奴進城,搜奪城內財物。
■■軍臣單于欣然答應,並與聶壹約定連絡方式,聶壹完成使命後,回到馬邑報告,馬邑縣令斬了一名死刑犯的人頭,懸掛於城門上,聶壹通知候守在城外的匈奴使者,告訴他說:「馬邑的縣令已被我殺了,請單于儘快帶兵入城。」單于得到報告後,親自率精率大軍十餘萬南下,兵鋒直逼馬邑,此時西漢大軍佈署完畢,待匈奴大軍入城後一舉殲滅其主力,再捉拿軍臣單于。
■■匈奴大軍行軍距馬邑約一百里不到的武州,只見牛羊四處放牧,卻不見人蹤,軍臣單于判定情況有異,於是派先鋒部隊攻下一座塞亭,俘擄了武州的一個尉吏,逼問實情,武吏招供說:「有三十萬大軍埋伏於馬邑的山谷中。」軍臣單于大吃一驚說:「是上天把你賜給我們的。」就封尉吏為天王,急令撤軍北返,西漢毫無所獲,然而這次的奇謀計劃啟動了西漢和匈奴間的大規模戰爭,自此之後,大漠草原、邊關重鎮鐵騎震天。


圍攻王城
■■西元前一○九年,朝鮮王衛右渠殺西漢帝國駐遼東都衛涉何,西漢武帝劉徹得知,大為震怒,派楊僕率水師自山東半島渡河攻之,遣荀彘統陸軍由遼東郡出發,夾攻朝鮮首都王城(平壤),兩路軍行動互不協調,水師先到王城,被朝鮮擊敗,陸軍則尚未渡鴨綠江,陸軍抵達王城後,猛烈攻城,楊僕袖手旁觀,並不支援,朝鮮軍偵知西漢水、陸兩軍不和,暗中派使者向楊僕投降。
■■荀彘屢次約楊僕同時攻城,楊僕皆不理會,以致久攻不下,前線戰情傳報劉徹,劉徹知道水、陸兩將領不和,大軍沒有統一指揮,導致師老無功,於是派特使公孫遂前往處理,公孫遂到荀彘軍營,據荀彘報告,懷疑楊僕有叛變的企圖,就拘捕楊僕,將水師的統帥權交給荀彘,荀彘統帥全軍強力攻城,朝鮮守軍抵抗不住,就殺掉衛右渠投降,此役費時達一年之久。
■■朝鮮平滅後,西漢政府在朝鮮半島設了樂浪、玄菟、真番和臨屯四個郡,作為西漢帝國東北部的交通、文化往來的重鎮。


朔方出擊
■■東漢帝國建立初期,匈奴部族發生內亂,又適逢連年蝗旱為災,人畜死耗大半,東方新興的烏桓部落不時攻擊,因之而勢力大衰,匈奴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個部落,南匈奴不敵北匈奴的侵略,遂向東漢帝國投降,東漢政府將南匈奴部眾遷入長城內的河西美稷(山西離石)一帶屯墾,並設護匈奴中郎將,派兵保衛南匈奴的安全,也防止南、北匈奴復合,北匈奴並不放棄攻擊,時常南下侵擾,沿邊郡縣,受患甚烈。
■■北匈奴縱橫漠北二十餘年,東漢政府才發動大規模的出擊行動,東漢軍聯合南匈奴夾攻北匈奴,北匈奴大敗,向北遷徙,勢力大衰,部眾二十萬人投降東漢。西元八十八年,北匈奴內亂,南匈奴計劃乘亂吞併北匈奴,於是請東漢出兵伐之,東漢派大將竇憲出朔方(綏遠東勝)、度遼將軍鄧鴻出五原(綏遠五原)、南匈奴休蘭尸逐候單于出滿夷谷(山西離石)在涿邪山(蒙古呼爾呼山)會師,向北挺進,深入沙漠一千五百里,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(蒙古肯特山),斬親王以下一萬三千多人,降俘八十一個部落二十餘萬人,竇憲在燕然山(蒙古杭愛山)上,樹立石碑,紀念這些輝煌的戰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