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27日 星期二

楚漢相爭

宋陶之戰

■■秦末自陳勝、吳廣起兵後,原戰國時代六國紛紛復國,楚將項燕之後項梁攜同其姪項羽率楚人攻下會稽邵(江蘇吳縣),收得八千精兵,然後渡江北上,收納豪傑英布、陳嬰等義軍的勢力,勢力益強,並擁立楚懷王之孫竿心為楚王,作為號召楚人復國的政治目的。

■■項梁率軍攻秦,頗具戰攻,對秦軍實力甚為輕視,秦軍大將章邯獲得援軍追擊楚軍,楚將宋義力勸項梁不可輕敵,並說明楚軍因連勝而將驕卒墮,秦援軍已至,要小心應戰,項梁非但不聽,還將宋義調走,章邯攻擊楚軍於定陶(山東定陶),楚軍潰散,項梁戰死,抗秦義軍聲勢受挫。

鉅鹿之戰

■■楚軍領袖項梁戰死後,章邯認為楚地已不能構成大患,於是揮軍北上攻擊復國後的趙國,大軍圍攻鉅鹿(河北平鄉),趙王趙歇發出緊急求救,各路諸候雖派兵救趙,卻不敢與秦軍交鋒,楚王竿心派上將軍宋義率副將項羽、末將范增等楚軍進兵救之,宋義抵達後坐觀其變,大軍停駐安陽四十六日不進,項羽主張速戰速決,宋義不許,項羽憤而殺掉宋義,楚王立刻任命項羽為上將軍,項羽受命後立刻渡河攻擊,秦軍迎戰,戰況猛烈,楚軍以一當十,勇銳無倫,各路援軍在軍壘上觀戰,驚懼不已,楚軍大敗破秦軍,俘擄秦將王離,章邯屯兵在鉅鹿之南,楚軍又進逼破之,秦帝國宰相趙高欲推責任於章邯,稱其縱敵玩寇,章邯受內外夾擊,遂投降楚軍。

■■項羽戰後邀集各路義軍、王國諸候討論追擊秦軍的計劃,各路諸候進入楚軍兵營都膝行而前,莫敢仰視,這一戰奠定項羽的領袖地位。

彭城大勝

■■秦帝國亡後,由項羽統領各路諸候,項羽分封十九個王於各地,自為西楚霸王,但西楚王國對各王國沒有約束力,各王國皆在獨立狀態,更因分封不公,各諸候相互攻伐:齊王國首先發生內亂、其後趙王發兵擊常山王、劉邦平關中塞王、瞿王,圍困雍王司馬欣,項羽率軍平亂,先攻略齊王國,很快平定叛亂,但楚軍沿途燒殺擄掠,齊人武裝反抗,以游擊戰困擾楚軍,劉邦乘項羽伐齊之際,號召諸候聯合攻擊西楚王國,西元前二○五年,漢王劉邦率諸候聯軍五十六萬東征,攻陷西楚首都彭城(江蘇銅山),搜奪貨寶美女,每日置酒高歌。

■■項羽正在齊王國平亂,聞知彭城陷落,立刻率三萬精兵南下反攻,漢軍大敗,被楚軍擠入穀水、泗水溺死的就有十餘萬,漢軍撤退到靈壁(安徽靈壁),又被楚軍追及,漢軍又敗,溺死於睢水的又有十餘萬,死傷慘重,劉邦逃到滎陽,僥倖逃脫而得以不死。

滎陽之圍

■■劉邦自彭城戰敗後,逃至滎陽(陝西臨潼),收聚敗兵散卒,並獲蕭何從關中支援的援軍,勢力復強,項羽率大軍追擊至滎陽,漢軍堅守,項羽奪漢軍糧道,漢軍糧食不足,劉邦於是向項羽求和,願將漢的勢力退往滎陽以西之地,項羽本欲答應,但他的軍師范增勸阻,認為漢軍危在旦夕,現在不擊破漢軍,將來必後悔,於是項羽下令急攻滎陽。

■■劉邦求和之計不成,就採用陳平的離間計,在項羽派到漢軍的使者面前,故意提高范增的地位,項羽的使者回營後稟報項羽,項羽聽之大怒,削奪范增之權,范增氣慎不已,自請退休回歸故鄉,項羽不留,楚軍失去唯一的智囊。

■■漢軍大將紀信告訴劉邦:「現在軍情危急,我假扮你騙過項羽,你乘時逃走。」劉邦答應,於是利用半夜視線不清時,在滎陽東門出兵二千人,楚軍圍擊東門,紀信乘坐劉邦專用的黃蓋車,故意說:「城中食盡,劉邦投降。」楚軍以為俘擄了劉邦,都大呼萬歲,這時,劉邦與數十騎從城的西門夜遁,逃至成皋。

■■楚軍捉紀信至項羽前,項羽問他:「劉邦是否在城中?」紀信說:「漢王早就逃走了。」項羽大怒,燒殺紀信,然後攻下滎陽城,再追擊劉邦。項羽雖然獲勝,卻失去人才和時機。

井陘奇謀

■■劉邦與項羽公開對決後,每次與之交鋒皆遭大敗,於是改變作戰方略,派他的大將韓信側擊黃河以北諸國,韓信用兵如神,擒西魏王魏豹,攻下魏王國領土,繼而破代王國,俘擄代王國宰相夏說,收得精兵數萬,實力益強。

■■西元前二○四年,劉邦派韓信、張耳東下擊趙,趙王趙歇與成安君、陳餘聚兵井陘(河北元氏),號稱二十萬,其謀士廣武君李左車陳計,指出漢軍轉戰千里,兵鋒必銳,然而遠道而來,糧食不足,士卒疲乏,且井陘一帶的道路,車不得方軌,騎不得成列,漢軍行軍數百里,輜重必落在後面,我願率軍三萬從小路奇襲,斷絕漢軍糧道,趙王則堅守高壘,切勿出壘交戰,如此一來,漢軍進退不得,不出十日,我們即可斬擊韓信、張耳。成安君、陳餘是儒生,常稱義兵不用奇謀詭計,不採用李左軍的計劃,韓信派間諜得知陳餘不用李左軍之計,興奮不已,準備奇襲。

■■韓信在半夜傳令,選輕裝騎兵二千人,每人手持一支漢旗,從小路秘密前進,直到趙軍的營壘附近停住,他告訴軍士:「等到趙軍出關追擊我的時候,你們立刻乘趙軍空壘時攻入,拔下趙軍軍旗,換上漢的軍旗。」其後韓信派萬人在趙軍營壘列出背水一戰,置自己於死地的陣式,趙軍望見漢軍擺下自殺式的陣式皆大笑不已。

■■第二天清晨,韓信自率大軍出井陘,趙軍見漢軍的主帥旗出現,出壘迎戰,兩軍大戰良久,韓信故意敗逃,行軍至背水陣地,趙軍快速追擊,由於背水陣式是無退路的,於是漢軍皆作殊死戰鬥,趙軍難以獲勝,而韓信先前派出的二千騎兵已進入趙軍的陣地,改換漢軍旗幟,趙軍不能獲勝,郤還軍歸營時,發現陣地上插滿漢旗,誤認趙王已被漢軍俘擄,軍心大亂,漢軍乘亂攻殺,大破趙軍,擒趙歇、殺陳餘,遂地趙地。

此役是個性戰而非真正軍事作戰,韓信的確是軍事天才,以極少的兵力,運用地形加上對方主帥的個性,一擊成功,是筆者最推舉的戰法之一。

垓下會戰

■■楚漢相爭之初,漢軍正面受到項羽的猛攻,屢戰屢敗,於是劉邦改採迂迴攻擊,命大將韓信平定北方諸國,派彭越襲擊楚的後方,燒掠楚軍軍資,項羽無法兩面作戰,只好與漢訂和約,兩國以鴻溝為界,楚軍久戰兵疲,軍罷東歸,但是劉邦並不信守約定,於西元前二○二年出兵追擊項羽,並召韓信、彭越和英布之軍合兵圍攻,於是大軍雲集,圍困項羽於垓下(安徽靈壁),韓信設下十面埋伏,楚軍陷入敵陣難以突圍。

■■韓信為瓦解楚軍軍心,命楚人唱楚歌,項羽大驚,認為楚境已被漢軍佔領,楚軍士卒人人恐懼不已,後又思鄉情切,遂失去戰力,項羽只好率領殘軍八百人突圍南下,行至烏江邊,只剩二百六十個騎兵,項羽自愧無顏見江東父老,舉劍自盡,西楚王朝霸業結束。

韓信是中國歷中上沒有戰敗過的將軍,若是遇到項羽最強盛之時,鹿死誰手未可知?

戰國時代戰役

馬陵戰役
■■西元前三四一年,魏將龐涓率軍攻韓國,韓國向齊國求援,齊國派田忌為統帥,孫臏擔任軍師,直攻魏國陪都大梁(河南開封),孫臏對田忌說:「趙、魏、韓三國之軍,以勇悍聞名當世,對齊國相當輕視,齊軍以膽怯遭世人取笑,然而善於用兵的人,會利敵我情勢的變化取勝。」於是提出「減灶計」計劃欺騙魏軍,田忌欣然採用。
■■齊軍進入魏國領域,起初有十萬灶,第二天減為五萬灶,第三天只剩二萬灶,龐涓自韓國回師救援,得知齊軍入魏境後,灶的數量大減,判斷齊軍死亡大半,因而大喜,就率領輕裝騎兵,日夜兼程追趕齊軍,孫臏算準龐涓的行程,在馬陵(山東濮縣)佈下伏兵,馬陵一帶道路狹窄,山勢崎嶇,孫臏命士卒在林中砍斷一根大樹,樹上大書「龐涓死於此樹下。」然後下令軍中的弓箭手埋伏於崎嶇的樹林中,命令他們:「夜晚時看見有火光就發箭射擊。」龐涓果然在傍晚時行軍到馬陵的砍樹下,隱約看見樹上有字,就點燃燭火想看清楚,龐涓還沒看完這此字,齊軍就萬箭齊發,魏軍紛紛中箭,陣勢大亂,龐涓自知智窮兵敗,就舉劍自盡,死前還說:「就讓你孫臏僥倖成名!」齊軍大破魏軍,俘擄魏軍統帥魏申,孫臏因此名揚天下,魏國經此一役,國勢大衰。

此次戰役,為中國兵法上建立了「圍魏救趙」的作戰經典。


閼於重創
■■戰國末年,秦軍戰無不勝,韓、魏和楚國屢遭慘敗,只有趙國能抵抗秦軍的兵鋒,西元前二七○年,秦國攻擊趙國,大軍雲集,趙國名將趙奢迎敵,秦軍圍閼於(山西和順),趙奢大軍至邯鄲三十里外就屯兵不進,駐紮達二十八日之久,秦軍久圍兵疲,防禦鬆懈,趙奢得知秦軍中了緩兵之計,立刻發兵疾進,行軍神速,一日一夜即達秦軍陣地,秦軍倉促中難以應戰,大敗潰散,趙軍解除閼於之圍,秦軍受到重創,是戰國時代,六國抗秦戰役中,難得的大勝。

名將趙奢拯救趙國,其子卻幾乎亡趙。

長平之戰
■■戰國時代末期,秦國為唯一的霸權,魏、韓、楚國相繼衰弱,只有趙國因崇尚騎射精神,國人以善戰聞名,是鄰近秦國中,唯一具有對抗秦國侵略的資格,秦國也了解欲對付趙國,須將趙國的主力吞滅。
■■西元前二六二年,秦國攻韓國,佔領野王(河南沁陽),使韓國的上黨郡(山西長治)陷於孤立,上黨郡長馮亭向趙國投降,趙國接受,秦國遂轉攻上黨郡,秦軍鋒銳無倫,趙軍接戰即敗,上黨郡陷落,趙國大將廉頗救援失敗,退兵死守長平關(山西高平)堅守不出,並判定秦軍遠征必不能持久對峙,必自行退兵,再出關邀擊,秦國為了要除去廉頗,實施間諜戰,放謠言指說廉頗太老,不敢出戰,最後一定會投降,秦國只怕新秀將領趙括,只要趙括不出任統帥,秦國鐵定大勝,趙王中了秦國的離間計,將廉頗免職,改任趙括為元帥,時為西元前二六○年。
■■趙括是名將趙奢的兒子,自幼喜讀兵書,但只知理論,沒有實際經驗,趙括擔任統帥後,立刻發動攻擊,秦國派名將白起為統帥,徵調全國兵力,凡十五歲以上男子趕赴長平,趙括率軍出擊一路獲勝,戰線遂漸拉長,這是秦軍故意退卻所致,然後另派奇襲部隊切斷趙軍的救兵和糧道,趙軍被一切為二,前方趙括大軍陷於重圍,日久發生糧慌,軍隊飢餓不堪,後方長平駐軍則失去聯絡,無法赴援,趙括屢次突圍皆衝不出秦軍的鋼鐵防線,趙括最後率精銳出戰,被亂箭射死,趙軍四十萬人投降,秦將白起命這批俘擄進入一個名叫「殺谷」的深谷中,將谷中封死,預先安排好的秦軍開始拋下土石,四十萬趙軍全部被活埋,只留下二百四十餘人遣回,趙國經此重挫,從此沒落。

函谷關怯戰
■■秦國自商鞅變法後,屢次出擊位於東方的魏、韓和趙等國,各國大為驚慌,於是在西元前三一八年組成聯軍,推舉楚王為統帥,聯軍大舉攻向秦國邊界重鎮函谷關(河南靈寶),秦軍將領樗里疾開關迎戰,聯軍懼而不敢作戰,數日後,又傳楚軍糧道為秦軍切斷,聯軍倉慌撤退,毫無戰果。
■■西元前二四一年,楚、趙、魏、韓i魏五國再度組成聯軍,亦推舉楚王為元帥,大軍抵達函谷關時,秦軍出關迎戰,聯軍未戰潰散,楚國為避秦軍兵鋒,還將首都遷往壽春(安徽壽縣),六國敗相,展現無遺。

2007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火藥與火砲

序論
■■火藥的發明源自於唐朝道家的煉丹術,經過百餘年的改進,在北宋時期製出早期的爆炸性火器,並施用於戰場之上,在對遼帝國和西夏帝國的戰爭之中,發揮遏阻的效用。
■■北宋中期,戰爭頻仍,火藥的發展一日千里,產生噴射性火器和管形火器,屬於輕型、機動性高的初期火器,具有強大的傷殺力,其後蒙古人侵略金帝國,擄獲金帝國的火器,用之於西征,摧毀橫據中亞的無數大城,蒙古人又與中亞的工匠合作,製造「回回叵砲」,攻打南宋帝國,使原本縱橫天下無敵手的蒙古騎兵,在攻城掠地上更添威力,南宋位於長江中游的軍事重鎮,在回回巨砲的轟擊下,襄陽城破,守城大將呂文煥開城痛哭投降。
■■明帝國時,火器的發展更多元化,有單兵手持的「噴筒」、「手銃」、「鳥銃」、「火繩槍」和「燧發槍」等輕型火器,另有重型的「神機砲」、「大將軍炮」、「百子連珠砲」、「佛朗機砲」和「紅夷砲」等,適用於固定鎮地的巨型火砲,這些火器,在明代中期戚繼光的抗倭戰爭和晚期袁崇煥鎮守寧遠城,充分發揮其應用的效用。
■■滿洲人的清帝國在與明帝國惡鬥三十年中,了解火器的重要性,亦加以仿製或是購買,在入關前就開始使用,消滅明帝國後,仍沿襲明帝國火器製造的格局,在對付游牧民族準噶部落的挑戰中,轟毀游牧民族的優勢性,使原本馳騁於沙漠、草原中的騎兵,與巨砲交鋒後,遭到巨大的創傷而難再復原,因此清帝國初期,綻放出武功武功的萬丈光芒。
■■然而清帝國在平服來自北亞、西北亞的游牧部落後,就停滯火器的發展,無論是勇悍的八旗軍或是善戰的綠營兵,都一直維持明末和清初的武器發展階段,直到百餘年後,歐洲洲工業革命後的英、法、德等國家,遠從萬里外航海而來,武裝船艦數十艘,軍士六千名,打破了清帝國武功萬丈的美好時代,清政府才再一連串的挫敗下,急趕直追,著手發展落後百餘年的國防工業,但是甲午戰爭中,清帝國足以雄傲亞洲的海、陸軍皆遭覆沒,證明了表面武裝力量的強大,並不是支撐國家存在的絕對因素。


爆炸性火器
■■爆炸性火器在西元十二世紀初期已有簡單的雛形,北宋時有:引火球、蒺藜火球、霹靂火球等,其構造並不複雜,以多層硬紙糊成球形外層,內置火藥、鐵屑和毒藥配方,在外殼塗上易燃的引火器,作戰時,將燒紅的通錐穿透球殼,丟擲於敵陣中,火藥引燃爆炸,可燒灼、炸傷敵軍。
■■南宋初期,金帝國南侵,南宋軍使用威力較強的霹靂砲轟退金軍,尤其在西元一一二六年首都汴京的保衛戰中,霹靂砲發揮了強大的震撼效果。金軍也很快地學會仿製火器,製作出震天雷,震天雷有圓形、葫蘆形、合碗形和圓球形,皆以鐵為殼,內盛火藥,安裝引線,可點燃後丟擲或是用拋石機發射出去,火藥爆炸時,鐵罐四散飛出傷毀敵軍,由於爆炸聲音極大,所以稱之為震天雷。金軍曾於西元一二三二年,用震天雷炸毀蒙軍大型掩體「牛皮洞子」,焚毀和炸傷蒙軍無數,蒙軍強攻開封不下,只好解圍退兵。
■■爆炸性火器到了明代演進更為進步,有埋伏於地下的地雷和炸砲,置於水中的水雷和類似手擲炸彈的萬人敵,地雷的問世,約十五世紀中期的明朝,當時為防禦倭寇和蒙古人的侵擾,遂製造地雷在各地軍事要道和邊關隘口埋伏於地下,加強守備,地雷的外殼有鐵製、陶器和石材,引爆方式有觸發、絆發、拉爆和引燃等方式,敵軍人馬闖入地雷陣地中,必遭重大損傷。炸砲較地雷更具機械性,炸炮是將地雷以竹筒串聯起來,在竹筒中以火線並與引火器「鋼輪」連接,再從鋼輪拉出長線,敵軍人馬踩絆長線,牽動鋼輪內的齒輪轉動引燃火藥,立即爆炸,效果奇佳。
■■水雷是放置於水中的炸彈,明代時有混江龍,是以皮囊為殼,用漆密封之,然後沈入水底,在岸邊牽引索控制,待敵船接近,拉引索啟動皮囊內的火石和火鐮,引燃爆炸,炸壞敵船,但火藥在水中爆炸力有效,所以效果不佳。
■■萬人敵是明代末年創製出的手擲炸彈,為守城用的火器,但其具有高度機動性,在邊疆偏遠之地難以安置重型火器的小城,適合使用萬人敵禦敵。萬人敵的製法是:將中空的乾泥團曬乾,由泥團上方穿以小孔,塞入硝和硫黃、火藥,接上引信,再用木框框住泥團,防止泥團未炸先裂,遇有敵軍攻城時,先點燃引信,然後擲到城外,萬人敵在引爆時會旋轉射出火藥,殺傷範圍大,明末大將袁崇煥守寧遠城時,曾以萬人敵短暫癱瘓滿洲大軍的攻城戰力,維持邊境的安全。


噴射火器
■■噴射火器是遠射兵器的革命性進步,是利用火藥燃燒後所產生的氣體反作用力推進,分為單級火箭和二級火箭兩種,都具有射程遠、殺傷力強的效能。
■■單級火箭以火箭最具代表性,火箭是在箭桿上綁上小型的火藥筒,點燃後,熱氣自尾端噴出,推動箭枝前進,火箭在十二世紀的北宋即已出現,並運用於戰場,當時稱之為「起火」或「流星」,在北宋與西夏的蘭州戰役中,北宋軍就準備二十多萬枝火箭攻擊西夏軍。到了明代,火箭更被廣泛利用,並衍生出各式類型、功能不一的火箭,明初,製作出多發齊射的「一窩蜂」,西元一四○○年,明燕王朱隸起兵叛變進軍白溝河,為明政府軍使用一窩蜂擊傷大量士卒,一窩蜂可裝置於獨輪車上載運,並可同時發射幾十枝火箭,攻擊的頻率的面積快而廣闊,是載便利的輕型火器。
■■噴射火器到了明代中期,產生威力更強的飛刀箭、飛槍槍和飛箭箭等較大型的武器,還發明二級火箭,二級火箭的主力是「火龍出水」,其構造是取五尺長的竹筒,將以鑿通磨光,竹筒兩端分別裝上龍頭、龍尾,龍身外的前後方各安裝兩枝火箭,龍身內放置火箭,並與外部的火箭以藥線相連,龍身外的四枝火箭點燃後推進衝出,火龍依其設定的弧度飛行,外部的火箭燃盡時正好點著火藥線,引發內部火箭,由龍口射出,殺傷敵軍,「火龍出水」不僅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原始雊型,亦是噴射火器大步躍進的先鋒。


管形火器
■■管形火器包括槍、銃和砲三種,大約在十二世紀的南宋時期已發展出簡易的竹桿火槍,竹桿內填入火藥,點燃後可噴出火焰,焚燒敵軍物資兵馬,但是槍桿太長,使用不便。其後南宋與金交戰不已,金軍從南宋軍使用的火器中,仿製出「飛火槍」,是用十六層上好的敕黃紙製成筒狀,內盛鐵屑、硫黃、砒霜等混合藥物,作戰時,士卒可手持移動,點燃後火焰可噴出十幾步之遙,用於兩軍近戰交鋒時,頗具燒傷力。
■■南宋根據長桿火槍的原理,加以改良,於一二五九年創制出「突火槍」,此槍以巨竹為槍筒,竹筒內裝上火藥和子窠(類似子彈的彈丸),士卒點燃火藥外的引線,先發出火焰,燃燒後產生強大的氣壓將子窠射出,且會產生巨響,有若爆炸聲,不僅可殺傷敵人,亦有震懾敵軍兵馬的效果,突火槍是目前所知最早能發射子彈的火器。
■■十五世紀時,歐洲的火器有長足的進步,製造出裝有準星、照門的火繩,槍在十六世紀時,經由海上運輸的傳遞,分別傳入亞洲大陸的明帝國和孤懸海上的日本,明帝國仿製火繩槍成功,稱之為「鳥銃」,製作精良,射程可達一百步之遙。明末,又研發出比鳥銃更精準的「燧發槍」,將原來的火繩點火改為以燧石擦擊點火射出子彈,由於省去預備火源、點火的時間,又可連扣連射,擊射頻率大為提高,但未普遍運用和製造,所以燧發槍的研展暫時停滯,仍以鳥銃為大宗武器。
■■由於槍大都以木或竹為材質,若填入過多火藥,爆炸力太強,槍管會爆裂,因而改採以金屬為材的火器,稱之為「火銃」,火銃有單兵手持的「手銃」和可簡便架設的「盞口銃」、「碗口銃」等。手銃草創於元代,明初為其發展的巔峰,明初的洪武朝和永樂兩朝極力製造手銃,因而有洪武手銃和永樂手銃兩種,洪武手銃口徑為20~22毫米,長達40~44毫米,永樂手銃口徑為14~15毫米,長度為14~15毫米,銃身較小,但輕便易於攜帶,是當時明軍火器的主力。盞口銃和碗口銃是因銃口的形狀大小命名,由於口徑皆達105毫米以上,故用於守城和邊關守備。
■■手銃是單兵手持適合於野戰的火器,小型火銃如永樂火銃可安裝木把施放,大型火銃如元代銅火銃、洪武火銃、盞口銃和碗口銃等,必須安裝在特製的木架上,戰爭時,從銃口向內部填裝火藥及碎鐵,瞄準目標調整角度,點燃引線轟擊敵軍。銃類火器名稱繁多,有:神銃、斬馬銃、大中小佛朗機銅銃、佛朗機鐵銃、無敵手銃、七眼銅銃、千里銃、一窩蜂神機箭銃等,依形式、大小、發射方式和功能命名。
■■管形火器中最重型且較晚出現的是砲,砲在明代時已廣泛運用,明初有:凸腹砲、曲腹砲和雙耳柄砲,用於關外守邊,明中期時,因戰爭的頻繁,火砲研發大為進步,有:能先放毒霧後射砲彈的「神煙砲」、可以旋轉尾部,四面掃射的「八面轉百子連珠炮」和一發能射上百枚小彈丸的「虎蹲砲」,用於剿滅倭寇和擊退塞外游牧民族的入侵。
■■明中期以後,明政府繳獲葡萄牙船艦上的炮,稱為「佛郎機砲」,並予以仿製,其後更大量製造,發放駐紮邊關的部隊使用。明政府軍器局和兵仗局不僅仿製,更予以改進,製成大、中、小佛朗機砲,戚繼光曾用於抗倭戰爭中,成功地進剿倭寇。
■■佛朗機砲是一種子母管配用的火砲,母管就是砲管,子管是已填好彈藥的子砲,引燃火繩發射,由於後座力強勁,必須以城牆頂住,有時甚至會崩壞城牆,明政府科技實力頗強,利用佛朗機砲的原理,研製出佛朗機流星砲,連珠佛朗機、百出佛朗機和萬勝佛朗機砲。
■■明政府亦自製神機砲、大將軍砲和無敵大將軍砲,神機砲是小型的火砲,大將軍砲有大、中、小三類,可固定於城關之上或以車載運,進行機動件戰,明軍運用此砲轟退佔領朝鮮首都平壤的日軍,更用於與擊殺百戰精銳的滿洲八旗軍。無敵大將軍砲是大將軍砲的改良,但另具有佛朗機子母砲的特性,每門砲配三個子砲,有特製的車架,可調整發射的角度,子砲中裝有約五百枚的鉛彈,殺傷半徑寬廣,在明末與後金對抗中,發揮強大威力。
■■明末另取得英國火炮,稱其為「紅夷砲」,運往邊關重鎮寧遠城,寧遠守將袁崇煥訓練士卒操作此砲,當努爾哈赤統領從未戰百的八旗大軍進擊寧遠時,袁崇煥下令轟擊,八旗軍潰散,努爾哈赤遭炮火擊傷,兵敗後去世,是明帝國後期軍事上的首度大捷,明政府下令軍事專家徐光啟、李之藻仿製,製出五百門紅夷炮,進駐各軍事要地,然而,清帝國從戰役中了解火砲的威力,亦開始學習仿製,在一六三一年,製出紅夷砲,將其改名為紅衣砲,在軍事武器上取得平衡點,與明帝國對峙多年,終獲大勝,消滅明朝,此後,紅衣砲一直為清軍火器裝備,長達一百多年,直到鴉片戰爭時,才發展新式火器。
■■清帝國是以「馬上取天下」,對火器的研發並不積極,清初時,還製造輕型的威遠將軍砲、回炮和重型類似紅衣砲的神威大將軍砲、得勝將軍砲、渾銅炮等,但是型式、大小等皆沿續明末時的火砲構造,進步甚少,直到鴉片戰爭、英法聯軍之役相繼爆發,清政府開始購買歐洲先進火炮,但兵弱將怯,每戰皆敗,其後展開「維新運動」,大力模傲西式武器,然而,中日甲午戰爭,清海陸軍皆覆滅,證明火器的優劣絕非戰爭勝敗的關鍵,兩百年沒有進步的清政府才是戰爭勝負的焦點。

2007年11月19日 星期一

攻守戰具

拒馬工具
■■守城的一方為阻止敵軍騎兵衝鋒,會在城外佈置各式拒馬工具,包括有:地泚、地湧、鐵蒺藜、拒馬、木馬子、鹿角木、鐵菱角和挖掘蹈馬坑等,導致攻城騎兵在快馬進軍時人仰馬翻,阻緩攻勢。
■■地泚、地湧是守城軍在木板上釘上鐵質的尖釘,舖於地上,再加以掩蓋,敵軍若沒發覺,則馬足踏至尖釘,必驚而躍起,士卒翻落而下,守城軍便可乘此時攻殺。
■■鐵蒺藜又名札馬釘,其形有多個尖銳的刺釘,中央有洞,可以穿繩貫連,便於佈撒城外敵軍進軍之處,刺其人馬腳足,造成損傷。鐵菱角與鐵 藜類似,可佈置於水中,敵軍越淺水時,亦為鐵菱角所傷。
■■拒馬和木馬子都是木製的障礙物,其皆以橫木架高,下以三足立之,兩者的佈置可縱橫重疊於城外各要道,攻城軍之騎兵在衝鋒時,因其高度適足以抵禦騎兵跳躍奔馳,阻止敵軍的攻勢。
■■鹿角木是一種多枝,多叉且尖刺的堅硬木材,因外形狀似鹿角,故稱鹿角木,可大量用於城外,埋於土中一尺多深,可以阻攔馬足,使敵軍不能大舉進攻,漢時曾廣泛使用,三國時代,各國遍植鹿角木於城外,為守城的重要佈防工具。
■■蹈馬坑是守城軍在城外或城內挖掘的陷阱,挖掘深度達五尺、闊三尺,坑中置鹿角木、削尖的竹刺等,其上覆以芻草或草障眼,敵軍若陷入坑中,則連馬帶人翻落,為鹿角木或竹刺所傷,難以救之,損傷慘重。


偵聽工具
■■守城之一方,在敵軍攻城時,為預防敵軍挖掘地道的偷襲策略,會在敵軍前進的通道上,命令士卒挖掘深達二丈的井,再將聽甕或地聽於井中,由士卒緊貼耳朵於地聽上,若敵軍挖掘地道,則士卒可由地聽的振動聲音得知敵軍的動向,採取反擊措施。


砸擊工具
■■在攻城防守戰中,攻城軍為攻入城內,會在突破城外障礙後,派大量士卒攀登城牆,守城軍為了阻止大量敵軍湧入,以居高臨下之勢,擲落重型器物,或是砍殺攀城之敵軍,這類的砸擊工具,有檑木、泥檑、磚檑、夜叉雷、車腳檑、狼牙拍等,以及砍殺用的叉竿和剉子斧等兵器。
■■檑木,是以厚重堅硬的圓木,上面裝滿狼牙釘。泥檑則是將豬鬃和馬尾與泥巴混合搗熟製成圓筒形。磚檑,是將泥土燒製成多角形的磚磈,增其硬度。夜叉檑是巨木製成,中間貫穿鐵索,擲落後可收回再用。車腳檑是以繩子綁在車輪上,擲落敵軍後,亦可收回。
■■狼牙拍,是一塊大木板上,佈滿鋒銳鐵釘的砸擊工具之一,敵軍攀城時,守軍可提起狼牙拍擲落,因其鋒釘滿佈,敵軍遏則重傷墜落,頗具威力。叉竿和剉子斧則是在敵軍攀爬到城坦上,守軍持叉竿毀其飛梯及叉落敵軍,剉子斧是用於砍擊敵軍的手臂,其鋒銳厚重,敵軍遇之無不斷臂重傷。城下另有專門撞擊敵軍攻城的飛梯,稱之為撞車,撞車的尖端包裹鐵葉,車身裝有四輪,便利行動,是機動性高的守城工具。諸類砸擊工具可視氣候、地理環境、戰況、軍資補給等情況交錯運用,以達守城有方之功。


守門工具
■■城門,是攻守兩軍交戰的重點之地,攻城軍在攻城門時會以撞車或巨木撞破城門,而守城軍則以塞門刀車、暗門和插版等,堵住城門的缺口,阻止敵軍衝入城內。
■■塞門刀車是一種兩輪的推車,車前釘滿槍刃,若敵軍攻破城門,守軍推塞門刀車堵住缺口,因其前有鋒銳槍刃,敵軍難以擊破。暗門,與城門大小相同,門板上鑿數十孔,守軍可在門後以槍、戟刺擊敵軍,或是發弓矢射之。另有插版,插版是懸掛於城樓上的城門,其形制與城門相同,外部裹以生牛皮,兩旁貫以大鐵環,離城門約兩公尺的地面上釘有插糟,遇有敵軍攻城吃緊時,可將插版解下置入插糟中,形成另一道城門,插版上亦可穿鑿數十孔,為守軍反擊敵軍的空隙,但插版較為少用,暗門與塞門刀車為城戰的必備工具。


燒灼工具
■■在守城器械中,燒灼工具是殺傷力強而又殘忍的工具,守城軍居高臨下,可對攻城的敵軍施以熱油,鐵汁等,燒毀敵軍的人馬和各式攻城器機。
■■燒灼工具樣式繁多,有火油、火毯、油罐等,以滾熱油脂為主的原始工具,在敵軍攀登城牆時,將整鍋熱油傾倒而下,敵軍遇者立即皮焦骨毀,攀城的行動立刻受阻。燒灼工具歷經時代的演變與進步,發展出:燕尾炬、飛炬、鐵火床、遊火鐵箱和行爐等。
■■燕尾炬是將葦草束成燕尾形,再浸泡油脂,引燃後,自城牆上縋下,可焚毀敵軍頭車、尖頭木驢等器械。飛炬是將燕尾炬的功能加強,在城上設支桿,以鐵索縋下,燒損聚集在城下的敵軍。
■■鐵火床是一個四輪的鐵皮車,守城軍以鐵索連接車身,在車上綁住大量易燃的草束,引燃後由守軍縋下,可燒傷正在攀城的敵軍,並可當作照明燈。遊火鐵箱,是鐵製的大籃子,以鐵索穿連,籃內放薪草、艾臘等易燃物,引燃縋下可燒損攀城之敵軍。行爐,是裝載鐵汁的容器,置於城上,待敵軍攻城,立刻由行爐傾倒鐵汁而下,人馬遇之無不傷亡,攻城器械也因高熱融毀,但是融製鐵汁不易,不能大量或及時的使用。



滅火工具

■■在攻城戰時,攻城軍常用火攻戰術,焚毀城內軍資器械,造成大量傷亡,守城軍則必則準備沙包、水囊、水袋、麻搭、唧筒等,用於滅火。

■■沙包,是麻袋內裝細沙,用於滅油火。水囊和水袋是以牛、馬、豬皮等為袋,貯水三到四升,遇火立刻澆滅。麻搭是一根長竹桿,前端繫上大量麻線,麻線可沾泥漿,用以撲打延燒的火勢。唧筒,是將長竹筒鑿空,內部裝水,中間橫貫細竹桿,推動細竹則可將水激出,利用水壓原理製成的滅火工具。


遮護工具
■■遮護工具是守城軍防禦敵軍萬箭齊發、強烈攻擊時的防禦工具,用於城牆上的有木立牌、竹立牌、皮竹牌、布幔和木女牆等工具。
■■木立牌、竹立牌、布幔和皮竹牌是輕便、可巡城防守的工具,士卒可持之移動,機動性相當高,用於防箭矢之攻擊,甚為有效。木女牆則是放置於城牆邊,當敵軍以石塊擊毀城垛或擊破城牆時,可推木女牆補住缺口,抵擋敵軍衝入,木女牆是以厚木板製成,高六尺,寬五尺,中間佈滿箭孔,可由箭孔發箭攻擊來襲的敵軍,是一個攻守俱佳的守城必備工具。


攀城工具
■■城戰攻守之中,攀登城牆是敵我兩方短兵相接的殘酷作戰方式之一,自東周戰國時代起,即有以雲梯攻城的戰例,歷經各朝代發展,攀城工具製造樣式不一,有飛梯、躡頭飛梯、竹飛梯等輕便好架設的單梯工具。
■■在大城的攻防戰中,運輸大量士卒的重型攀登車梯產生,車梯種類亦多,有行天牆、搭天車、杷車等,此類工具,可載運士卒到城下,貼牆而立,其攀登面積寬闊穩固,士卒可從容作戰,強化攻城效果,但守城軍可推倒飛梯,或是以火箭焚毀行天牆、搭天車、杷車等,造成攻城軍重大的損失。


觀測工具
■■在攻城戰中,攻城之一方,為了了解城中的守備情形,會以望樓車和巢車高距遠觀,判斷軍情。
■■望樓車是攻城的制式工具,用堅木做成車座和車軸,其上豎立望桿,吊著一個木造小望樓,並以麻繩固定望桿,士卒可攀援而上,在戰備或攻城時,可偵測和瞭望戰況,或為指揮及連絡之用。
■■巢車,自東周春秋時代即有,是攻城中用於觀察和偵測的工具,其體積較望樓車大,下以八輪載動,底座兩側中央各豎一根高竿,竿上架轆轤繞繩吊起高屋,高屋以生牛皮覆蓋,抵禦弓矢射擊,高屋內可容納三到四人,士卒可用轉動轆轤上升下降,輪流瞭望。因其高屋遠望狀似鳥巢,所以稱為巢車。


運輸工具
■■在攻城時,守城之一方居高臨下,對攻城的士卒箭矢齊下,具有強大的殺傷力,所以攻城部隊,必須具備運輸士卒,且可保護士卒的工具,在逼近城牆時,方不致未戰即遭受重大傷亡,因之而有運輸、防禦及部份攻擊功能的攻城工具產生。
■■運輸近戰工具是兵臨城下的重要工具,因其功能各異,種類繁多,所以有十餘種,大致有頭車、轒轀車、木牛車、木驢車、尖頭木驢、木幔車等。頭車,是一種大型的運兵車,車上設有防護板,覆之以鷹翅芭,防禦敵人矢石攻擊,車首有屏風笆,士卒可以開啟射箭攻敵,此外,頭車的底盤是中空的,士卒可在車中往下挖掘地道,暗中採用地道戰,潛行城中。轒轀車、木驢、尖頭木驢和木牛車亦都是運輸大量士卒近城攻擊的工具,因其外形及載運不同而名稱不同,但其功能一致,甚至可多部車相連,形成地面上的活體通道。
■■木幔車屬於較輕型的運輸工具,車上懸掛大片木皮,有如屏風,四周裹上生皮牛,士卒可推其前進、衝鋒,車後可跟隨大量士卒蜂湧而至,攻擊速度快,亦可避免正面受擊。各類工具相當交錯運用,攻城掠陣時,可減少損傷,發揮戰力。


撞擊工具
■■撞擊工具是攻城時用以破壞城牆、城門或攻擊城垛上敵人的攻擊性工具。
■■在具破壞性的撞擊工具中,有撞車和鉤撞車兩種,分別以衝撞和鑽鑿的方式破壞城門和城牆,威力強大,可破開城門、摧毀城樓,使攻城軍隊破城而入,舉兵進城。而攻擊城垛敵軍或破壞城上防禦設施的有遠射的拋石機,可發巨石摧毀城牆。另外有一種在車台上架起長刃的餓鶻車和搭車,可由地面推動前進,正面仰攻,攻擊守城軍及破壞城上防禦設施,是攻城軍破城的利器之一。


渡壕工具
■■壕橋是攻城之一方越過城外壕溝的運輸工具,壕橋的長短以壕溝的長度為準,橋下前有兩大輪,後有兩個小輪,推壕橋入濠溝內,大輪陷入濠溝內,則橋平可渡。
■■另有一種折疊橋,可用於穿渡寬闊的壕溝,摺疊橋是將兩座壕橋以轉軸相接,增加長度,便於渡壕之用。
■■填壕車與壕橋、摺疊橋的功用相同,用於攻城渡壕之用,但填壕車另增設防護設備,在車的平臺上,設有一個活動面板,將其支起,可抵禦箭矢攻擊,放下面板,使其平躺,就成為便橋,是一種可攻可守的攻城渡壕工具。


火攻工具
■■火攻,是攻城的一方毀損守城敵軍物資器械,防禦設施和軍馬良草的最佳攻擊方式之一,在火藥尚未出現前,火攻的工具繁多,有火車、火禽、雀杏、火叉、火鐮、火勾及火箭等,各有其功能。
■■火車是一部有兩輪的推車,車的四周堆滿薪材,車中放一個火爐,爐上置一個大鍋,鍋內裝滿油脂,火爐引燃將油燒呈滾沸,士卒推火車到城門下,縱火而去,守城軍若用水澆熄,卻反因油浮在水上而四處漫燒,城門有可能因此被焚毀,是攻城的利器之一。
■■火禽、杏雀是捉取野雞、麻雀等飛禽,再用剖開的胡桃和杏子,填入艾草,引燃後掛在野雞的脖子和綁在麻雀的腳上,放走飛入城內,隨意縱火,然而飛禽動物易受驚嚇,飛行的路線和目標毫無方向可言,所以火禽和杏雀並不是好用的武器,成功率極低,難以施行。
■■火叉、火鉤和火鐮是將格鬥兵器予以改良,士卒持此類工具可挑起薪草松材等易燃物,堆積燃燒焚毀城門或是城樓的防禦設施。另外,古人亦利用遠射兵器中的弓箭,將箭頭綁住易燃的艾草和麻布,引燃後射往敵陣,大量射出,宛若火雨,其勢難滅。

2007年11月18日 星期日

城防設施

城牆

■■城牆,是城廓最堅實的防線,因此自春秋、戰國以來,城牆的建築、規劃日益精細,材料由夯土逐漸演變改進,到明代時,大量採用磚包砌城牆,結構堅固,在重型火器未普遍使用前,磚築的城牆宛若銅牆鐵壁,難以攻破。

■■建築城牆有三個基本重點,此三個基本重點是指城牆必須高、堅固和厚實,高以四丈為佳,至少要三丈以上,堅固則是指城牆的材料最好是用磚、石和土,若土質鬆軟,必不可久固,厚實即是城基的深淺及城牆的寬窄度,城基應深入地下一丈,城牆的底部寬在四到六丈之間,城頂至少需二丈五尺寬,才算符合標準。

■■城牆的周長不一,小城大約數量,大城長達數十里,依山而建或傍水築城,城牆的建築則必須視地理環境而有所調整,將其防禦功能發揮極致。


城門
■■城門是城廓的出入口,在戰爭時是守城軍和攻城軍的必爭之點,所以城門的建構必須堅實厚重,以堅硬木材製作,外面覆蓋金屬材質,增加防禦能力。
在城門的發展演進之中,出現了甕城和城門牆,甕城是在城門外增建一道半圓形的城,鞏衛城門的安全,甕城在西漢時已具雛形,唐代得到了普遍地應用。城門樓,是在城門上方增建城門樓,從東漢起,在重要的城廓多建有一到三層的城門樓,用於作戰時為將領登城指揮作戰的中心。


敵台
■■敵台是城牆外壁向外突出的建築物,又稱井樓,由於士卒在城牆上俯視、眺望敵軍易遭到攻擊,因此增建敵台,敵台寬廣,可容納士卒數十人,並可架設各式守城器械,又因敵台較高,敵軍較難攻擊,在戰鬥時,敵台不僅可強力反擊敵軍,並可與城牆上的士卒相互配合作戰,克敵制勝。


城垛
■■城垛,另稱陴堄,是在城牆頂上建築的防禦設施,早在東周的春秋、戰國時代的城廓即有此設施,是用於保衛士卒遭敵軍箭矢攻擊,並可在城垛口發弓弩射擊敵軍,為可攻可守的設施。
城垛外另增設懸簾,用於防箭,懸簾是城垛的外層防禦屏障,在攻城軍萬箭齊發時,城垛亦不能立,以懸簾垂於城垛前,箭不能入。懸簾可以氈毯或被褥為材料,再浸水懸掛於外,是輕便好用的禦敵工具。


壕溝
■■壕溝,是城牆外圍的河流,為保護城廓的重要防線,因此亦稱為護城河,壕溝的水源是可引附近河流的支流而建,或是完全以人工開鑿。壕溝一般以寬達十丈為佳,使敵軍渡壕器械難以施展,不能逼臨城牆。
■■壕溝的深淺並不一致,深度約三十即可,但亦必須設有淺溝,暗作標記,城內士卒可偷渡壕溝突發襲敵。另外在壕溝內可佈置鐵刺、木刺等暗樁,阻止敵軍偷渡。


吊橋
■■吊橋是跨越壕溝的通道,平時吊橋放下以為城內外運輸的通道,遇有戰爭時則懸空吊起或整座橋拆除,若敵軍正渡橋,可焚毀或發箭矢、火、石擊之,使其損兵折將。

護、甲、盾

■■甲是古代兵將穿在身上,保護身體的防禦裝置。

■■最早的甲是獸皮製成的,稱為皮甲,在青銅兵器時代,皮甲尚可以防身,到了戰國晚期,鐵製兵器逐漸普遍,強弓硬弩具有強大的穿透力,防護裝置也起之變革,以鐵質為材製成甲,稱為鎧甲,成為軍隊的主要戰袍。

■■西漢時,鎧甲製作愈為精細,西漢的鎧甲有三種:一、用形似簡札的長條型甲片編成,稱為甲札,二、以長方形或近正方形的中型甲片編製,三、用小型甲片層層疊疊依次製成,稱為魚鱗甲,每種甲式的工藝都相當精湛。東漢的鎧甲種類更豐富,其中以一片胸甲和一片背甲合成的兩當鎧最具特色,另有馬鎧、環鎖鎧等。

■■三國時代,有五折鋼鎧和,南北朝時期,出現一種保護戰馬的具裝鎧,北方胡族騎兵身穿兩當鎧,馬披具裝鎧,手持長矛、槍,是重騎兵部隊,在戰場上衝鋒,無往不利。

■■鎧甲到了北魏演進成明光鎧,明光鎧是因為鎧甲在胸前,背後有金屬圓護,閃耀發亮而得名,明光鎧一直沿用到唐代,唐代的鎧甲樣式繁多,有:明光甲、光要甲、細鱗甲、山文甲、烏錘甲和鎖子甲,鎖子甲是用金屬環鏈互相銜扣而成,這種甲環環相互結合,一環中箭,諸環供衛,非強弓利箭難以射穿。

■■北宋朝的鎧甲製作精堅,有:鋼鐵鎖子甲、黑漆順山字鐵甲等,馬匹覆以馬甲,騎兵與馬都受到嚴密的保護。女真人有「鐵浮圖」,亦即人與馬皆重鎧全裝,亦稱「鐵塔兵」,表示其重型騎兵的強大戰力,女真另有「拐子馬」,是三匹重鎧甲的馬以皮索互相連結,馬上騎兵亦披重鎧,在大平原上如重型坦克,無堅不摧。

■■蒙古人用鐵片,鐵絲和銅絲貫合而成,稱連環鎖子甲,明代在鎖子甲上另增護衛上半身的鐵網衣,然而鎧甲在火器出現後,逐漸無用武之地,層層重甲面對火器的轟擊,已無防禦功能,其後各代的鎧甲逐漸簡便,以護心為主,清代後期新建的陸軍,採用西式裝備,鎧甲成為歷史名詞。



■■冑,又叫盔、首鎧、兜錖,是古代士兵戴在頭上保護頭頸部的防護裝護,製冑的材料有藤、獸皮和銅、鐵等,商朝有青銅冑,秦、漢至清都用鐵冑,與鎧甲的發展同步,火器出現後,冑已無用武之地。



■■盾,又稱楯、干、牌、盾牌、藤牌等,是古代士兵用以抵禦敵軍攻擊的防禦裝置。
盾在商、西周時已有木材、藤條、虎皮和犀革等材料製成的盾,西周的盾分兵戰種類,步兵持狹長的步盾,可連成排組成防禦網,車兵則使用窄短的子盾,又稱車盾,適於車戰時抵擋敵軍飛箭的攻擊。
■■春秋、戰國時,盾的形式、尺寸變化繁複,秦、漢開始便用鐵盾,並與刀劍相互配合,組成攻、守俱佳的戰鬥部隊。盾到魏晉南北朝退居二線,因為南北朝的騎兵都是重鎧甲裝備,均披掛上陣作戰,很少用盾。
■■唐朝時,盾牌稱彭排,有六種形式,分別是:膝排、團排、木排、聯木排、排、皮排等,稱唐六排,,步兵持木製長方形旁牌,騎兵持圓形旁牌,步兵旁牌,長度足以護身,內有槍木可倚立於地,騎兵旁牌繫在戰士左肘上,隨時可移動,以防禦刀槍弓矢。宋代還有「立牌」,又分木立牌與竹立牌,屬大櫓類盾牌,可防火砲、火箭、鐵槍的攻擊。
元代時,蒙古軍使用一種可折疊式的盾牌,戰時張開使用禦敵,平時折疊收好,攜帶方便,是機動部隊的精良配備。明代的盾牌有:手牌、挨牌和藤牌。手牌又稱燕尾牌,材質輕,質地堅,挨牌則是與刀、槍配合,發揮張牌殺敵、斂牌蔽身的功能,藤牌亦稱碟牌或圓牌,是騎兵用的輕型盾,後經戚繼光改良適用於步兵,配備腰刀,置於鴛鴦陣中,與立牌、钂鈀等相互配合,攻守自如,是剿寇戰爭中前鋒護衛重點。清朝的盾仍沿用明代的盾制,到十九世紀末的黑旗軍,曾以藤牌搭配各式武器對抗法軍,獲得大勝,一直到新軍建軍後,盾才退出戰場。

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

東周前後時期戰役

牧野之戰

■■西元前一一一一年,興起於陝西黃土高原一帶的農業部族周王國,乘商王國國勢不振時,舉全國兵力討伐,兩軍戰於牧野(河南淇縣),商王國大軍潰敗,周王國軍隊長驅直入,攻佔商王國行都朝歌,商紂王自焚而死,商王國滅亡,歷史上西周王朝自此建立。

鎬京陷落

■■鎬京(陝西長安西南)是西周王國的首都,西周王國立國三百四十年後,國勢衰弱,位於西方的游牧民族犬戎逐漸逼近,加之周幽王欲殺太子宜臼,宜臼出奔申候國避難,幽王興兵伐申候國,申候遂求助於犬戎,犬戎出兵東擊,輕易佔領鎬京,並追殺幽王於驪山(陝西臨潼東南),東周王國滅亡,太子宜臼被諸候擁立於洛邑(河南洛陽),開始了歷史上的東周王國。

2007年11月16日 星期五

中國古代武器介紹四


■■箭,是由箭鏃(箭頭)、箭桿和箭羽組成,舊石器時代用燧石製作箭鏃,新石器時代多用石、骨、蚌和獸角磨尖製成,箭經過長期的演進,到了商朝出現了青銅箭鏃,箭鏃形式增多,有圓背三棱式、雙翼三棱、扁平柳葉形等。

■■商、周以後的銅鏃製作日益精細,秦代的箭鏃已有鉻化合物處理過,銳利堅硬且不易生鏽。東漢時,箭鏃改用鐵製,更具殺傷力,加上強弓硬弩可穿透甲冑,為戰場的必備利器。

■■箭桿的材質不一,南方用竹,北方用蒲柳木,塞外民族用樺木,在箭桿尾部設羽,箭羽製作的優劣,關係著箭的飛行速度和方向,所用的羽毛,以雕的翅毛最佳,南方製箭羽多以雁翎或鵝翎,但是在抗風和速度上都無法與雕翎相比,因此在以騎射爭天下的戰爭中,北方騎兵具先天的優勢。

■■西漢的匈奴曠世英主冒頓單于發明「鳴鏑」,用以訓練士兵,西漢在箭鏃上抹毒藥,中箭者常毒發身亡,宋代的箭式更多,有鳴骨箭、烏龍鐵脊箭、飛號箭和點鋼箭等,其後與火器結合,製成火箭。



■■弩是由弓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,是具有張弦裝備的弓,弩比弓操射方便,突破弓在張弦時拉弓過久的體力限制,弓弩手在操作和瞄準時,可從容準備,提高命中率。

■■弩的起源很早,在商、周時期就有木製弩,春秋、戰國時代,因戰爭的頻繁,冶金技術的提高,出現了青銅弩,此時期弩有以臂張弦的「臂張弩」和以腳、膝踏弦的「蹶張弩」,射程遠,力道強,為各國軍隊所使用。

■■秦、漢時期,弩的發展更為精進,西漢大將李廣以「大黃參連弩」射擊匈奴左賢王之軍,破敵解圍,傳為戰鬥史上的佳話,西漢的弩已具有連續發射功能的連弩,並且在弩上裝置瞄準用的「望山」,命中率更高。

■■三國時代,蜀漢丞相諸葛亮改良連弩,製造可以連續發射十枝箭的「元戎弩」,更強化弩的機動性。弩的發展到了唐、宋時期大步踏進,出現了重型大弩,可用於守城和水戰,宋朝的弩制完整,有士卒手拿的跳鐙弩、木弩和黑漆弩等,弩箭有:木羽、風羽和樸頭等數種,宋的大型弩走床弩,最為精銳,有雙弓床弩類的:大合蟬弩、小合蟬弩等和三弓床弩類的有:手射弩、三弓弩等,其中以三弓床弩最具威力,拉動三弓床弩要動用七十到一百人的人力紋弓張弦,所以亦稱「八牛弩」,三弓床弩配以火藥、利箭及登城用的梯箭,能轟城、破陣,一發可中敵軍數十人,射程達三到五百步之遠,極具破壞力。

■■明、清兩朝因火器逐漸廣泛使用,大型弩退居次要地位,小型弩由於輕便,仍然使用於戰場上。

中國古代武器介紹三


■■劍,又稱「鋏」,是用於刺、劈的直形雙刃尖鋒兵器,西周時,有柳葉形的青銅劍,但沒有劍格和劍首,為插在腰間的短兵器。到了春秋時代,南方的吳、越兩國製劍業興起,產生一批名垂青史的著劍名師,其中有:歐冶子、風胡子、干將、莫邪等,他們製作了許多名劍,相傳越王勾踐請歐冶子鑄造的湛盧、純鈞、勝邪、魚腸和巨闕等五把名劍。但此時劍形演變為劍身加長,並有劍格,劍身中央有脊,劍的構造定型。
■■漢朝以後,鐵劍出產,劍器鋒利且加長,劍格、柄首加大,劍莖細小無后,且外裹銅片或木片。西漢之時,騎兵為戰場主力,短兵器的劍在戰場上衝殺時,發揮不了作用,劍器因此而退出戰場。
■■劍雖不用於戰場上,但為帝王公卿所喜愛,以練劍強身、擊劍為樂,唐以後,劍成為文武百官的佩飾品,民間以劍鍛鍊武術,發展出多種劍派。


■■叉是一種長桿,頭有分枝的兵器,叉分為攻城及戰場格鬥用的叉,各有其功用。
■■攻城的叉有登城工具的叉竿和縱火攻城的火叉。戰場格鬥用的有三股之叉,稱為馬叉,步兵和騎兵皆適用,上可叉人、下可叉馬,攻擊威力極大,明朝時,戚繼光將叉列於鴛鴦陣中,阻擋倭寇的攻擊。
■■叉,另有一種變化運用的形式,源出宋代,清代特別盛行,稱為飛叉,為特殊的投射兵器,能於百步外叉人,對以騎兵為主的清軍,增強其殺傷力。


■■弓,在舊石器時代就為人類發明、利用,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兵器之一。
中國黃帝時期,已有弓矢用之於作戰,商朝時,弓用於車戰,到春秋、戰國時代,弓的發展更為嚴謹、細緻,弓的體積也較大。周朝強調射藝,西漢對軍隊的訓練,分騎射和步射,注重強弓和勁弩,而且西漢的將帥也都善射,故而能在對外戰爭上馳名沙場。
■■唐時,唐太宗李世民對軍隊的訓練尤其看重,常與士兵共習騎射,還選士兵中善射者百人為「百騎」,為皇帝的護衛親軍,唐代的軍隊和民間皆喜挽弓射箭,蔚為風潮。北宋因北方遼軍壓境,對弓、弩予以積極的研發,設置弓弩院,宋的弓制有;麻背弓、黃樺弓、金線弓、黑漆弓和神臂弓等,其中以神臂弓最具威名,其弓強堅韌,使金軍望而生畏。
■■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,蒙古人征服萬里江山是以射騎起家,蒙古戰士射騎之術冠絕天下,且士能彎大弓,弓強箭疾,能穿甲冑、破敵盾,為雄銳之師。明朝沿襲宋、元兩朝之制,規定騎兵、步兵都必須精於弓弩、射騎。弓到了清朝,在火器的推進下,逐漸少用,但是清初八旗子弟仍用大弓,射程極遠。挽弓射箭在古代大致分成三級,上等氣力能挽一百二十斤,稱為「虎力」,中者能挽八十斤,下等挽六十斤,西漢飛將軍李廣,蜀漢老將黃忠,唐大將郭子儀,蒙古大將哲別等人,都勇於騎射,力挽大弓而名聞古今。
■■弓的保養是軍隊的重要任務之一,弓最怕潮濕,在雨季或陰雨天時必須用烘箱烤乾,北方民族忌諱在雨季南侵,也是因為下雨時,弓易發霉,步弓用的膠和弓上的漆會脫落,戰力因此受損。

春秋時代戰役

泓水之役

■■宋國是東周春秋時代初期繼齊桓公而起的霸主,宋襄公興兵四起,威服諸國,惟有南方大國楚國不畏懼,宋襄公率軍攻楚,為楚軍擒住,楚國挾宋襄公攻宋國,宋國屈服,楚國就釋放襄公回國,宋襄公於次年,西元前六三八年攻鄭國,楚國出兵援鄭,兩軍相遇於泓水(河南柘城),楚軍渡江時,宋軍欲攻之,宋襄公不准,楚軍渡江後陣式凌亂,宋軍要求攻擊,宋襄公仍不允許,是為了保持君子之風,不乘人之危的風度,待楚軍列陣完整,宋軍才攻擊,結果宋軍大敗,襄公受傷,宋國霸業曇花一現。

城濮之戰

■■晉國是春秋時代初期的強國,土地廣闊、軍力強盛,擁有三軍,宋襄公敗亡後,楚國意欲問鼎中原,晉文公適時繼位,首先平服東周王室的內亂,建立聲威。

■■西元前六三三年,楚軍圍攻宋國,宋國向晉國求援,晉國決定出兵救之,為解宋國之危,晉軍先滅掉曹、衛兩國,楚軍大將成得臣只好放棄宋國,率軍捕追晉國主力,兩軍大戰於城濮(河南陳留),楚軍大敗,晉國霸業從此建立。

邲城之戰

■■楚國屢次問鼎中原皆遭齊國、晉國的重挫,但楚國並未放棄,西元前六一三年,楚莊王繼位,大拓疆土,滅庸國、舒國,並侵略宋、鄭和陳等國,西元前五九七年,楚國伐鄭,鄭國軍民奮戰三個月才投降,楚軍取得鄭國的城下之盟後退兵,晉國的援軍才趕到,楚軍回軍迎戰,在邲城(河南鄭縣)決戰,晉軍大潰,士卒倉慌逃奔,大批跳進黃河向北游進,士卒抓住晉軍戰船的船舷或船槳,因之有三十餘艘船被拉沈,晉軍元帥荀林父下令軍士砍斷攀船士卒的手指,瞬間,被砍斷的手指佈滿各船,慘狀恐怖。這一戰,確定楚莊王的霸業。

崤谷伏擊

■■秦國在東周春秋初期向西拓展土地,並乘晉國內亂時,向東方猛進,西元前六二八年,秦穆公派軍潛師攻鄭國,中途須經過數個小國,為晉國偵知,鄭國商人弦高得知後,偽裝成鄭國使者,趕著大批牛羊,對秦軍宣稱是奉鄭國國君的命令前來犒軍,秦軍認為事已洩露,元帥百里孟明下令撤軍,中途滅掉滑國。

■■秦軍撤至崤山山谷口(河南洛寧)遭到晉軍的伏擊,崤山群峰聳立,懸崖絕壁,山下只有一條僅容單一車馬通過的小路,路旁是萬丈深淵,晉軍在此設下大軍,秦軍毫無反擊之力,全軍覆滅。


柏舉之戰

■■吳國是春秋中期興起於楚國的東方北,原處於野蠻狀態,經過楚國大夫巫臣的訓練,吳軍戰力驟然強盛,不再依附楚國,逐漸成為楚國的大患。

■■楚國大臣之子伍子胥因其父被楚王所殺,逃奔吳國,吳國國王吳光任命他為宰相,治理國政,再加上軍事家孫武的輔佐,吳國國勢強盛,西元前五○六年,吳國大舉伐楚,吳光自任總司令,伍子胥為軍師,吳軍溯淮水西上,水陸兩軍並進,楚軍迎戰,為吳軍大敗於柏舉(湖北麻城),吳軍五戰五勝攻入楚國首都郢都,楚國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國求救,秦王起初不答應,申包胥在宮庭痛哭七晝夜,感動秦國君臣,才求得秦軍救援,又逢吳國內亂,吳軍撤退,楚國受此大創,霸業從此結束。

晉陽反撲

■■晉國在春秋晚期發生內亂,貴族、卿大夫相繼叛亂,互相傾輒,攻戰百餘年,到了戰國初期,只剩下趙、魏、韓和知氏四大家族,其中以知氏最強,強橫索取各家土地,趙氏家放拒絕奉獻土地,知氏家族族長知瑤就聯合魏、韓兩家共同伐趙。

■■西元前四五六年,三家聯軍圍困趙氏重鎮晉陽(山西太原),約定滅掉趙氏後,土地為三家瓜分,晉陽城廓堅實,聯軍圍攻兩年不下,於是決開汾水的堤防灌城,大水幾乎將晉陽城吞滅,情勢危急,趙氏族長趙無卹派密使游說魏、韓兩家,指出知瑤貪得無厭,若得趙的土地,必定會再索取魏、韓的土地,後患無窮,不如趙、魏、韓三家聯合瓜分知氏,不僅趙家永遠感銘魏、韓兩家的相救,三家也不再受知氏吞併的威脅和恐懼,魏、韓兩家同意這個計劃,三家軍隊合力反撲,乘夜攻擊知氏的軍營,又將汾水導灌至知氏駐紮陣地,知氏全軍覆沒,趙、魏、韓三家瓜分晉國,稱之為「三家分晉」。

中國古代武器介紹二

斧、鉞
■■斧、鉞皆是古代用於砍伐兵器,兩者構造相似,而大小不同,小者稱斧,大者稱鉞,斧的用處較廣。夏、商、周三代時,斧、鉞除用於戰場上,亦象徵著統帥的權威或是君主統治權的法器。秦代時,斧鉞為步兵、車兵的基本配備,西漢時,騎兵為戰鬥主力,但斧仍是步兵常用利器,到了三國時代,諸葛亮特重戰斧,曾經親自督造戰斧百支,將其列為戰場利器之一。鉞則少見於戰場上,而成為君主的儀仗器具。
■■唐朝以後,斧的運用愈加廣泛,並加以改善,斧刃加闊,更具殺傷力,唐將李嗣業截堵安祿山大軍,即用長柯斧致勝,宋代的斧制更是千變萬化,有攻城的鳳頭斧、蛾眉斧,守城的剉子斧,破盾的大斧等,北宋名將狄青以大斧破南蠻的藤牌,大斧厚重且鋒銳,宋軍猛力劈砍,南蠻堅韌的藤牌,一擊則破,因而平滅南蠻。金軍南侵時,宋將楊存宗派萬人操長斧,橫砍馬腳,戰馬慘傷悲鳴,大破金軍的重裝鎧甲鐵塔兵串連成的拐子馬,重挫金軍的銳氣。
■■蒙古人以騎兵震天下,近戰時亦用小斧和錨斧投擲,明、清兩朝的斧制有開山斧,長柯斧和雙斧等,可砍可擲配合各類兵器綜合運用。
■■斧、鉞之外,另有一種類似大斧的兵器,稱為戚,較斧大,比鉞小,古代用於樂舞。


棍棒
■■棍棒又稱杵、杖、棓、杸等,是古代的長用的格鬥兵器,有百兵之首的稱號,宋代棍棒種類繁多有:滿佈牙刺的狼牙棒、帶鉤的鉤棒、形如雞爪的抓子棒、分大小兩節的鐵鏈夾棒、桿上著鐵衣的訶梨棒和無尖刃的白棒及桿棒等,為宋步兵的配備。
■■明中期時,棍棒亦有發展,大將戚繼光軍隊中配有夾刀棍,另稱「大棒」,其功能在刺人面和戳馬腹等,棍棒的發展更具多元化。


钂鈀
■■钂、鈀是盛行於明代的多鋒刃兵器,原本是兩種兵器,在福建、廣東、四川、貴州和雲南等地早已使用,钂形鋒銳如槍,前有三刃,兩旁是四稜的橫股,既可殺敵亦可防禦、鈀由長柄和鈀頭組成,鈀頭下有齒,為多刺兵器,兩者俱為南方民族傳統兵器。
■■明朝中期,倭寇侵擾東南沿海,明將戚繼光,俞大猷將钂、鈀改良創新,製造為殺傷力極強的二合一兵器,合稱钂鈀,配備於抗倭部隊中,並予以佈陣,戚繼光將钂鈀列於鴛鴦陣中,擔任後援兵器,钂鈀可攻擊亦可防禦,在危急時,亦可架設施放火箭,在陣法中運用自如,因之而大破倭寇,掃平外患。

狼筅
■■狼筅亦稱狼牙筅,是一種多鋒刃節枝兵器,明代特有的兵器之一,狼筅原非明朝制式兵器,但在明朝中期,倭寇侵擾東南沿海,明軍與之作戰,兵器常被倭寇的鋼刀砍斷,戚繼光組織戚家軍時,利用江浙所產的巨竹製成狼筅,巨竹長廣,能遮蔽全身,刀槍、箭矢難以近身,且巨竹皮厚硬韌,可擋刀劍、長槍,因而為明軍所用。
■■狼筅桿長枝多,筅首如槍,可刺、砍、勾等,威力極大,在戚繼光的鴛鴦陣中,狼筅為步兵的前鋒,阻擋敵人的進攻和馬匹的前進,以此迎擊倭寇,獲致輝煌的戰果。



■■刀,又稱百兵之膽,石器時代即已流行石刀,商代有青銅刀,周代發展出鐵刀,但少用於戰場。西漢時,騎兵、步兵興起,出現了一種脊厚刃薄,刀身平直而柄短,柄端有環的「環柄刀」,刀逐漸成為戰士的制式裝備。三國時期,鑄刀技術精良,鋼刀是步兵的主要兵器之一,曹操請名師鑄寶刀五把,其子曹植作詩稱「陸斬犀革,水龍斷舟」,說明刀的鋒銳。孫權也造三把名刀,是為百煉刀、青犢刀和漏景刀,另造一萬把刀配給於軍中。而蜀國軍師諸葛亮也特別重視刀的品質,請鑄刀師蒲元,以蜀江水淬火製三千把刀,所製刀鋒銳無倫,有「神刀」美稱。
唐代常用短炳橫刀,宋代步兵佩帶短柄腰刀和手刀,明代時,倭寇入侵東海沿海,倭寇所用之倭刀鋒銳,刀法凌厲,倭人殘酷好殺,戰術精良,明軍每戰輒敗,士卒常被倭刀劈為兩段,抗倭明將戚繼光有鑑於此,於是仿製倭刀,再予以改良成「腰刀」對抗倭寇,戚繼光另創「長刀」,刀刃長而柄短,輕靈易使,兩軍短兵相接,威猛無倫。
清■■朝以騎兵打天下,軍中亦配備短刀、腰刀等,另有一種「砍刀」,是步戰用刀,此刀刀刃極寬,背脊厚實,利於砍劈,火器興盛後,刀轉為民間護衛、強身的兵器。

中國古代武器介紹一


■■矛是用於直刺、投擲的古代兵器,遠古時代,以獸角、竹木或是尖形的石塊製作,商、周時代用青銅製作,在作戰時分為步兵用的酋矛和車兵用的夷矛,戰國晚期發展出鐵製窄葉矛,非常鋒銳。
■■西漢以後,矛長八尺稱 ,為騎兵衝鋒時的利器,另有仇矛,矛頭有三叉的矛,可討仇敵之矛,匈奴人亦以矛為兵器,可近刺或遠擲。三國時代名將張飛,五胡十六國時,匈奴首領劉曜皆善用矛而名聞當時。
■■矛演進到唐代以後,其形式、功用轉化為槍。



■■戈是中國遠古時代的格鬥兵器,新石器時代以石器製成石戈,粗糙但具砍殺功能,到了商、周兩朝發展出青銅戈,經過煉製,鋒銳無倫。
■■戈是用來橫擊、鉤殺的戰場利器,長戈用於車戰,短戈則為步兵裝備,由於商朝和周朝的春秋時代車戰頻繁,戈的發展快速,殺傷力大增,戈的援變得狹長而揚起,原本為一穿,增加至三、四穿。戰國時代時,車戰式微,步兵、騎兵主宰戰場,戈無法勝任戰場需求,於是出現了戈、矛之優點的戟,秦末之後,戈逐漸淘汰於戰爭之列。



■■戟,屬於長桿格鬥兵器,戟是結合戈、矛的優點,用於刺、勾和斬的三合一兵器,春秋、戰國時期製作出青銅戟,戰國後期有鐵戟,戟的形狀也由十字形發展有長柲的「卜」字形戟,都為車戰用的長柄作戰利器。
■■戟到了漢朝,有馬戰戟、步戰戟、手戟和雙戟,三國時代,名將呂布善用戟,勇冠當時,到了魏晉南北朝時,騎兵的防衛鎧甲厚重,戟的功用大為低弱,隋唐時,戟不用於戰陣中,逐漸轉變為儀仗之器。

■■槍是一種長柄有尖頭的刺擊兵器,由矛演進而來,東漢時,矛的形式已逐漸發展成槍,三國時代,名將趙子龍,以善用槍而揚名沙場,五代時期名將王彥章常持槍衝敵攻陣,穿梭敵陣宛若無人之境。到了唐代,槍的類型增多,有漆槍、撲槍、鐵槍等,唐朝大將哥舒翰武藝精湛,槍法卓絕,為時人讚賞不已。

■■宋代的槍變化繁多,有步戰用的太筆寧槍、梭槍、錐槍,馬戰用槍:雙鉤槍、槌槍、摀馬突槍、環子槍、素木槍等,以及各式戰陣用的短刃槍、短椎槍、抓槍、蒺藜槍、拐槍、拐刃槍、拐突槍等,宋代流傳至今的槍法有:岳飛的「岳家槍」和楊業的「楊家槍」,皆是武術中的精華。

■■槍的發展到元代時,蒙古人以騎兵縱橫天下,使用一種可擲可刺,兩頭有鋒的標槍。明朝沿宋的槍制,戚繼光在其鴛鴦陣中亦列有長槍手,增添陣法戰鬥功能。

■■清代的槍,種類亦多,主要是長槍,式樣簡單,有筆形槍,鉤形槍等,配備於八旗和綠營軍中。槍的發展,應用到火藥上,出現了管形火器,中國兵器展開長足的進步。

長柄刀
■■長柄刀是由石刀演進而成的長桿兵器,商、周至西漢盛行短刀,東漢以後,長柄鋼刀才漸漸普及,三國時,劉備旗下驍將關羽以一柄青龍飛偃月刀縱橫百萬軍中,名揚千古。
■■唐代普遍使用鐵長刀,其以陌刀最出色,是步、騎兵砍殺的利器。到了宋朝,長柄刀種類、形式增多,有單刃的屈刀、偃月刀、眉尖刀、筆刀、鳳嘴刀,雙刃的棹刀等,明代則有適用於大型軍陣戰的鉤鐮刀,清代初期,八旗騎兵最常用的為長刃大刀和片刀,清代中期,火器興起,長柄刀退出戰場之外。